《精力管理》读后感

2024-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伊谢尔伦的歌

2月4日~2月12日,全书共11万字,分类:个人成长-人在职场

逛B站看到有位学习类博主,提到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精力可以像人的肌肉一样,通过“锻炼”让它更强壮。

我对这个观点太感兴趣了,作为一个身体亚健康,本身精气神就不太够的中年宝妈,日常要做家务要带娃,要琢磨副业,要学习育儿知识,还要坚持做些小运动来调理身体,更会时不时的摆烂搁浅。我曾经很长时间都对时间管理比较感兴趣,比如艾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比如纪元的时间管理课程和相关书籍,我都投入过时间去学习和应用,后面都不了了之。

现在常有想做的很多,时间却很少的焦虑感。很长段时间,我只要闭上眼睛冥想就非常的痛苦,可以无所事事的刷着手机,却没办法让自己的心沉浸下来,脑中永远有千军万马。所以最近开始早起后,安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10分钟冥想,就是为了用自己一天中意志力最强的时候去这件事。

所以B站看到《精力管理》中可以提升精力的讲法,我就在想,既然一天24小时的时间是注定的,那么通过提高精力来提高做事的效率,不也是非常好的曲线救国的方法么。

有人一天只要睡6个小时,有人甚至长时间只要睡4个小时,我这种气虚体弱的底子,就是要睡8个小时,但是我可以让剩下的16个小时精气十足做啥都不累,也是极好的。

所以我翻开了这本书。

但是整个阅读过程不是特别的好,感觉整本书废话偏多了点。(就像我这篇读后感,都快600字了还没说到书上-。-)感觉11万字的书是可以压缩到2万以内的,这样阅读感受可能更好。

所以我读的断断续续,从年前看到年后,看到我都快忘记这本书到底如何教读者来提高精力了。而且我是第一次看到一本书,提到一个改变的案例,是贯穿了从头到尾的。我严重怀疑是不是实操性不强所以案例不多,才如此水的。

700字了,我还是直接写书中的一些精力管理的实操吧,见仁见智,我觉得还是有可取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把人生看成一系列短跑。在某些地方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

用这个理念,不仅精力更好,并且可以配合阶段目标制定,全身心投入和冲刺,每达到一个里程碑都停下来为自己庆祝一下,反之如果像一场马拉松,目标制定的太大太远,一眼看不到,就会难以坚持。

刚才把人生拆解成一系列短跑,然后再把每天都拆解成一系列短跑。书中多次强调,将工作时间分成90~120分钟的片段,间歇休息15~20分钟。

比如《不如去闯》里李拓远每天两次20分钟的碎片时间和凌晨40分钟的彻底放松时间。他说:“越是忙碌,越是需要充分减压,对自己好点”(虽然完全没看出来哪里“充分”减压了,每天六点半起来,除了以上那少的可怜的时间段,其他时候一直高强度的折腾到凌晨一点,实在佩服。)

支撑他的,正是心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目标,给了他奔头儿。而这些,正是这本书里“人生短跑”中阶段目标给人的冲劲。

以及,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关联到之前说的,把人生看成一系列短跑,那么在每次“短跑”时,都要全情投入,以每次的突破自己惯常极限后的休整恢复,让自己的精力上限得到提高。

就像运动员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会有针对性的向它施加压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要24~48小时的休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的应对下一次刺激。这种方式目前广泛应用在体力训练中,亦可用来锻炼生活各个层面的“肌肉”——比如精力。

就像尼采说过:“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那如何全情投入,锻炼精力“肌肉”呢,书里说的不多,但是也提到了,那就是——“变革”。

有意去做出改变,很艰难。

人类是习惯的产物,大部分行为都是非自觉和潜意识的,每天都重复着上一天的生活。要知道,我们的意愿和自律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要薄弱。每次改变前的思考往往比不上维持现状的诱惑。

所以我们需要作出变革,就是培养积极的仪式习惯

逐渐成为自然的积极仪式习惯,扎根于我们的深层价值观。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

让积极的仪式习惯把人们自动拉向某条高速的轨道。

像我们养成刷牙的习惯一样,去培养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这样可以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用于其他需要的方面。(所以我为啥说这本书乱呢,在我看来这部分是在教如何减少精力消耗,而不是如何全情投入。不过这个理念也确实不错,学着吧。)

其实节省精力消耗除了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还有个特别重要的,那就是“精准规划”。(其实仪式习惯在第一章,精准规划在第十一章,但我串起来了,嘿,我这个机灵鬼。)

众多论据充足的研究都能证明,将时间和行为精准化和具体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如果确定了时间、地点和具体行为,我们就不必在完成上想得太多。这个模式得到许多实验结果的证实。

如果分组要求48小时交报告,一组给写作时间和地点,一组不做要求;比如去体检,一组安排时间和地点,一组没要求;比如脱瘾期吸毒者写重返社会的简历,一组不做要求,一组明确何时何地开始制作简历。结果都是更明确时间地点的人完成度远远高过另一组。

习惯的精准和具体化,能确保我们能够顶着压力完成任务。

在不利的情况下,人们思考得越少,得到的结果越好。

当你处于压力之下,思维会给你添乱。你越是保持专注,越能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

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到目前生活中。

比如我自己,在早起的宝贵1-2小时中,可以先建立良好的晨间习惯,比如目前在坚持的冥想、八段锦、阅读积极有力量的话,还可以加入给全天建立阶段计划,而不是在白天各种思考做不做上耗费有限的精力。如果我想背单词,将“今天背单词”换成“今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背多少单词”,比如想运动,将“一周锻炼2-3次”换成“每周什么时间具体几点锻炼什么”,也就是计划越详细越好。

最后再提两点。

【1、运动的重要性

最近我一直在思索运动对人精力的影响,以前会觉得运动占用精力,后来发现,愈是优秀的人,愈是有健身的习惯,比如《不如去闯》的众多常春藤学子,比如积极努力的土小豆。原来健身能提高体能,体能提高又能带来种种好处,其中就包括体能是精力的基础。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上B站看韩国人肝学业肝工作,他们不管肝多晚都会坚持锻炼,韩国到处都可以见到24小时的健身房。而且韩国人在高压高锻炼的高强度生活中,竟然是全球出了名的平均寿命长的国家。)

李文昊博士80多岁,每天能工作15个小时,还能健身房训练一小时。

体能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是适应万事万物的能力。体能就像一块可以被充电的电池,刚开始体能可能很差,但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就可以得到提高。

—————《精力管理手册》

从《精力管理手册》再回到《精力管理》中来,作者直言“精力底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单薄,还有缺乏激情,造成这些表现障碍的罪魁祸首是体能不足。”

书中还提及,间歇训练比稳态训练在锻炼体能方面更有效,在体力恢复方面更高效。

偷偷说一下,我准备开始爬楼梯来锻炼了。是女人就上一百层哈哈哈。

【2、学习新技能或者找到所爱之事

书中布鲁斯在尝到间歇休息的好处后,又不断找了新的休息方法,最终找到两种方式可以从工作中抽离、最大限度恢复体力。那就是爬楼梯和空中抛物杂耍。

他利用间歇时间去练习新的技能,这时大脑的工作方式是区别于日常工作的模式,让大脑获得了新的情绪和能量。

书中艾丽卡则通过舞蹈和到植物园读书来放松自己,而这些都是她一直热爱的事。

也问问自己,做什么可以让自己彻底的放松?上一次摈弃杂念完全投入其中的是什么时候呢?去找自己真正快乐的事。

快乐本身就是奖赏,快乐也是维持最佳表现的重要因素。

另外有个很有趣的现实,就是看电视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恢复,但是却缺乏营养,容易让人消耗过度。心理学家发现,长时间观看电视会导致焦虑增长和轻度抑郁。相比之下,情绪恢复的来源越丰富,越有内涵,我们的精力恢复就越好。

书中最后放出了:最重要的体能精力管理方法

1.早睡早起

2.坚持在同样的时间睡觉和起床

3.每天5~6次少量进食

4.每天吃早餐

5.饮食健康,营养均衡

6.尽量减少单糖化合物摄入

7.每天饮用1360~1800克的水

8.工作时每90分钟休息片刻

9.每天进行适量身体活动

10.每周至少两次心血管功能间断训练、两次力量训练

而我写到这里,也再次简单概括下全书中我认为重要的关键词:

生活拆分、目标拆分、全力冲刺、间歇休息、培养积极习惯、精准规划、间歇训练、培养爱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