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十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变量》学习体会十四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82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变量》第四章《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的《单核城市和多核城市》、《谁是东莞人?》、《城市新物种》三节。
单核城市和多核城市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纪文教了我一组概念:单核城市和多核城市。
在张纪文看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用了30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可能要用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准备好吧,未来可能会出现5000万人口甚至上亿级人口的城市。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形态一定和过去的城市不一样。
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城市主要的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区域,然后从中心区域向外扩张。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扩张是有限度的,城市规模一旦过大,就会导致效率的下降。太集权了就要分权,过度中心化了就要去中心化。
所以,未来的城市会变得更扁平化,没有单核,没有中心,是一个多细胞的平台。换句话说,未来的城市是多核的。
谁是东莞人?
东莞不设县,是一个只有市和镇两级建制的特殊的地级市。像这样的城市全中国只有5个。市的下面是镇,各镇自成一体。每个镇都有一个中心区,商业配套服务集中在中心区,工业园区则分布在镇下面的村。
有没有规划可能真的无所谓。东莞的33个镇各有各的特色:虎门的服装,厚街和大岭山的家具,大朗的毛织品,长安的五金模具;以中堂镇为中心兴起了牛仔服洗水印染产业,清溪和石碣发展电子信息,桥头镇是环保包装专业镇。
有的时候,有中心不如没有中心。中山大学的李郇教授是专门研究城市化的。在他看来,不少省会城市反而不如非省会城市有多样性和活力。
没有中心的东莞反而能够连接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东莞是中国各个城市里小学生数量增长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08—2015年,全国小学在校人数减少了639万,下降了6.19%,但东莞的小学生数量增加了将近20万,增长了36%。东莞市规划局的同志告诉我们,今后几年东莞还要再建100多所学校。
产业链是东莞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出现退潮之后,东莞的产业链也在调整。起初,产业链越拉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在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长出一群加工企业,其中有很多都是小型的加工企业.新的趋势是:产业链正在变得更加紧密而短促。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会同时承担供应链上的数种甚至数十种相关产品的加工,它们和下单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靠着这种盘根错节的供应链纽带,没有中心的东莞保持了跟整个世界的紧密联系。“收缩”之后的东莞仍然活力十足。2017年东莞的GDP总量为7582亿元人民币,是海南的1.7倍,是宁夏的2.2倍,是青海的2.9倍。东莞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创造出的GDP多达3亿多元,地均GDP超过了广州和厦门,是苏州的1.5倍,是南京的1.7倍。
城市新物种
在城市一体化程度提高之后,我们会看到城际通勤不是变多,而是变少了。如果两个城市之间的通勤很多,只能说明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太大。在廊坊和固安找不到好工作,人们才会到北京上班;北京的房价太高,人们才会住到廊坊或固安。如果你住在昆山或杭州,昆山和杭州的工作机会一样多,你可以选择去邻近的城市工作,也可以选择在当地工作,城际通勤反而不会那么拥挤。
中国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的都市圈,城市一体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但我们可能很难再找到这些都市圈里的中心城市。
一个没有中心城市的都市圈,这听起来好像匪夷所思,但如果我们把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就容易理解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是由很多小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每一个小的生态系统都自成一体。这样的生态系统才能具备多样性,而只有多样性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东莞并不是中国最现代、最发达的城市,它不像北京那样雄伟,也不像上海那样时尚,不像杭州那样妩媚,也不像成都那样休闲。东莞看起来有些旧、有些乱、有些俗。但是,东莞代表着一种新的城市物种,它已经出现,却仍被忽视。
未来的都市圈会越来越大,会变成一种升级版的东莞,这将提供一种新的组合城市的合作平台,并保持城市的多样性。但是,如果你去看某一个单一的城市,它很可能不再扩张,而是会收缩。为了更好地应对收缩过程中的挑战,一个城市必须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开放性能够帮助一个城市抵御外部风险。
东莞的城市建设独具慧眼,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创建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独具活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作为城市的发展我觉得也不能例外,各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各不相同,不能东施效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结合各地的特色,全盘考虑、因地制宜,建设出自己的风格和特征,千万不能强求“千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