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

筆記 | 一德老師讲《老子》(一)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贾珺然

關于書名

原來的名字叫《老子》,後來多了一個名字叫《道德經》。

以四庫全書爲標準,它肯定叫老子,但現在很多出版社印出來是《道德經》。

估計道教的人喜歡把它叫作道德經,道教總要有本經,就以《道德經》作爲他們的經。

這裏就要把它們的區別說一下。

一本書會根據用的人不同而變。就像《莊子》分爲兩種。《莊子》分成戰國時代的《莊子》和魏晋的莊子。戰國時代的《莊子》是原汁原味的《莊子》。到了魏晋南北朝的《莊子》就是魏晋南北朝的貴族把《莊子》拿來用。

老子的情况也是一樣,它産生了變化。天底下沒有不變化的東西。

一開始《老子》是一開始的樣子,到了漢朝就把它叫做黃老,再後來把它叫做老莊。像這本書,是道德經和莊子一起,他們認爲這兩本書的性質是一致的,所以编成一本書。我手上這本是中華書局版,老子跟孫子兵法放在一起,就是認爲老子跟孫子兵法性質是一致的。孫子兵法和莊子的差別太大了,孫子兵法是殺人放火的,莊子不是。

也就是說一本《老子》産生各種不同變化。原汁原味的《老子》是一種。到了漢朝黃老時代的《老子》是第二種。到了魏晋老莊時代的《老子》是第三種。現在變成《道德經》的老子,是第四種。它有四種變化。大家就很容易吵架,我拿這種老子跟你吵那種老子,大家的老子不一樣,永遠吵不清楚。

書內容里每一個字都一樣,但是不同的時代它起的作用不一樣,解釋不一樣。

書的作者

有很多說法。一般說法,最通俗的說法,是姓李,名耳,字聃。唐朝時最喜歡這個說法,因爲唐朝姓李,唐朝就把《老子》的位置抬得很高。後來武則天把佛教位置也往上抬,抬得跟《老子》一樣高,純粹是古今中外最大的婆媳糾紛,做媳婦的一定要跟你做婆婆的不一樣,其實沒有什麽正道理。也可以說根本弄不清作者是什麽名字,總而言之他就是老子。

書的年代

一種說法是跟孔子同年,但是比孔子還早一點。

最流行的說法是,孔子問禮于老子,被老子駡了一頓。這個說法是哪來的呢?中國人有這種把自己的歷史往前推的習慣,例如這是我們家祖傳秘方800年,等到他兒子時說祖傳秘方是1200年。覺得越古老越美好。不斷往前推。孔子問禮于老子,那老子就比孔子偉大,這是一種熱愛老子的表現,不能說他錯,但這個東西是不科學的。

一種說法是他在孔子之後莊子之前。

主張這個說法的人,认为老子在前面,莊子在後面,莊子繼承了老子,發揚了老子,使得莊子成爲道家的總結者發揚者。

還有一個說法,孔子在前,莊子在後,老子還在莊子後。

賓四先生就是持這個觀點。梁啓超曾經提出來孔子在前,老子在後。所有人都不贊成,但是錢穆先生說我信,我不但信我還認爲老子排在莊子後。

孔子前後的年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孔子死的那一年春秋就結束了。死之前是春秋,死之後是戰國,戰國打的比春秋凶。所以就涉及到這些學說跟戰爭的關係。所有的人去講莊子,不討論莊子跟戰爭的關係,這是絕對不通的。莊子那個年代戰爭殘酷和頻繁,所以莊子會說殘疾人多幸福啊,爲什麽幸福,因爲不用當兵。他是在說戰爭太殘酷太頻繁太多人需要去當兵。

孔子那個年代當兵沒有那麽殘酷,整本《論語》裏,從頭到尾基本上看不到血腥味,有也跟游戲一樣。孔子死的那個時代是春秋和戰國交替的年代。中國人從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就是西周跟東周交界這個時間,春秋開始的時候。鐵器出來肯定是用于兵器,用于殺人放火。慢慢推廣蔓延開來,用于種田的農具,春秋結束的時候廣泛用于農具。可以用于農具的時候,生産力上升,就表示倉庫會比較大,裝的東西比較多,有更多的剩餘。就産生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更多的人不用種田就有飯吃。爲什麽戰國時代叫百家爭鳴,出現了各種思想家,那個時候糧食多了,更多的人不需要種田就有飯吃了,人類就出現農業以外的更多工種。第二個就是戰爭更殘酷了,因爲有更多的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軍隊。所以莊子那個時代,就已經是戰爭殘酷的時代。

到了老子這個時代,我認爲老子在莊子之後。老子整本書體現了,戰爭對政權的毀滅是無可避免的。他那個時代戰爭更殘酷了。所以老子到底是哪個年代的人,涉及到戰爭跟老子這個人的關係,是不是更殘酷?他的思想就不一樣。就像我們現在,人民解放軍已經多少年沒有打仗了,整個社會所蔓延的學術氛圍跟戰爭毫無關係,沒有血腥味。老子這個時代就是戰爭聲音很大的年代。所以老子比莊子要晚。

做什么工作,生活在哪里?

老子是哪裏人不重要,但是他生活在哪裏,在哪裏工作比較重要。

簡單講,他生活在洛陽。因爲他是東周中央政府的人,吃皇糧的,中央政府的公務員。東周的首都在洛陽,所以他是生活在戰國時代東周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洛陽的高級官員。但是當時的洛陽的中央政府搖搖欲墜。

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段。春秋時代的東周政府還勉勉强强,至少有個道德上的制高點。到了戰國時代,根本就沒有人瞧得上中央政府了。春秋時代的大國晋國跟楚國打成一團,齊國也是强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孟子時代的强國,一開始上來是魏國,後來是秦國。中央政府在歷史書上都排不進去的。這個搖搖欲墜的局面,一定會對他內心造成影響。

照史記的說法,他是守藏室之史。就是看倉庫的。估計這個倉庫不是糧倉,也不是兵器倉庫,應該是奢侈品倉庫,好比我們現在的國家博物館,有各種偉大的東西。看著博物館的人对每一樣東西總是如數家珍。每樣東西就像國寶檔案一樣,每個國寶都有它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一般來說都是什麽?興衰存亡。隨便拿起一個東西就可以說一段故事,這個故事一定是當年他起高樓,後來他垮掉了。那個時候的人工作是世襲的,他爺爺的爺爺就在幹這個。他是在這個氛圍當中長大的,一會兒看這個鼎頒給某某人了,後來這家垮了這個鼎又收回來了,後來又頒給某某人了。

這一堆國寶檔案就是老子思想的基礎。

然后,有個故事說他要離開了,經過一個關口。在一般民間傳說中講了很多,說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出關,而且是往西邊去的。說老子西行化胡,去開化那邊的人,還有人可以把它講成老子去了印度,然後培養了一個徒弟叫釋迦牟尼,各種說法。

我相信有他往西走這一段。大家得想想看老子絕對不是一個人。那個年代一出門上百號人,都是大家族的年代。大家想到老子出門往西去覺得很正常,那他爲什麽要往西呢?爲什麽不往東呢?爲什麽不往北呢?有什麽道理呢?假設一下老子回家,夜深人靜跟他老婆說,這個中央政府搖搖欲墜,咱們趁早移民去吧,不要跟著這個船一起沉下去。那他老婆一定說好!接下來問題是,走去哪裏?邯鄲?淄博?都不是,老子說去秦國。秦國當時是落後的,只會殺人放火。那他爲什麽要往西走?這就是智慧,免受二茬罪。要是去了齊國,齊國當年最有錢,秦國的兵打到齊國,是不是要跑第二次?所以他要投降一次就好,就往秦國去了。他是知道秦國要得天下,所以他趁早去投靠秦國了,至少他去當秦國的順民,免得人家兵臨城下時是俘虜。

這是當時的背景。當然在歷史上是沒有定案的。只能這樣猜。只有這樣猜才能够好理解它到底在說什麽。

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麽

有人說他是反對戰爭的,有人說他是反對上級的反對集權的。有人說它是告訴你如何練氣功的,有人說他是告訴你如何信仰宗教的......總而言之,什麽都有。

這個什麽都有,跟他自己內心的想法是有關係的。他總不好告訴大家說因爲這個中央政府快垮了,所以我脚底抹油要跑了,總之不好說,有各種爲難之處。我們給他找一個正面的,就是老子他們這個家族,一代代的,看著那些國寶,聽著國寶背後的故事,然後慢慢地,他總結出一個思想。這個思想簡單講分兩條,第一條是這個現行的制度走到盡頭了。第二條要出現新的制度了。什麽制度走到盡頭了?封建制度走到盡頭了。老子說得也對,封建制度是要給推翻的,但是那已經是兩千年以後的事情了。因爲他看見太多的失敗,所以他認爲這些都是長不了的,那怎麽樣才能够長呢?他有他的一套的說法,提出一個他認爲可以成功的方法。但是是不是真成功,就不知道了。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他們家族看見了太多的失敗,怎麽樣才是他認爲應該的正確的呢?這就是他這本書裏頭要表達的,提出他自己認爲應該的,成功的方法。

胡喬木說一部書應該是一篇長的論文,無可避免地帶有論戰性。這段話是有絕對道理的,就是你一定有敵人,金剛經一樣,老子也一樣。一上來就是你是錯的,我是對的。胡喬木是毛澤東時代,中共黨內兩大才子之一,一個叫胡喬木,一個叫胡繩。

《史記》當中,是老子韓非子列傳,把老子和韓非子擺在一起的,韓非子是法家,是專門對付老百姓對付干部的。所以老子和韩非子擺在一起,司馬遷有他的意思,不會亂擺的。

黃老是一個概念,老莊是一個概念,老子和韓非子擺在一起是一個概念,中華書局把老子和孫子兵法擺在一起,又是一個概念。是不一樣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