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朋友圈只是放大了“耻感文化”
从去年开始,我慢慢变成了大多数朋友和同事口中的“负能量者”。究其原因其实只是我关闭了微信朋友圈。我的关闭,并不是关掉自己的不让别人看,而是全部关掉,自己不发也不看别人发的东西。朋友问我原因,我便回答:我不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同样也不希望别人关心我在做什么。于是乎,负能量者这个称呼在我身上算是落实了,更有甚者已经从微信内将我删除。
我能理解大家的想法。毕竟生活这么美好,每个人都发朋友圈秀出自己的生活,反倒是我显得各色。好像每天苦大仇深,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可以分享给别人。也可能有人觉得我太过高冷,有点“装”的嫌疑。具体的原因我就不清楚了。不过,要问我为什么不用朋友圈,我倒是能说的明白。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新闻评论课老师告诉我:自从20世纪开始,人类就已经进入了“秀时代”,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在无数人的注目之下进行。不过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种情况在人类社会里早就有了。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中国的古代村落文化。这个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提出的。李博士认为传统文化的本质,来源于村落。在一个村落里,大家互相熟知,走的也很近,相对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所以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村落这个集体里面,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比较,互相喝彩亦互相诋毁。这不就是秀时代的一种体现吗?当然这种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也有,不过要强调的是他们并不完全相同。
近期,我在读王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中有一篇评论是他为李银河博士所著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所写的。其中提到,外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耻感文化。这个结论显而易见,因为纵观哲学史,在信仰时代(也就是中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宗教逐渐形成,人们大批量的开始信教,导致了罪感文化的出现。这种罪感来源于对上帝的忏悔。而于中国来说,耻感文化来源于古代村落文化。依据王小波先生的观点:“因为在村落中,你身边的人总是盯着你,他们知道你每天在做什么,你是什么样子的人。毕竟别人认为你好,和你认为自己好是两回事(当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前者更重要),这就是耻感的由来;另外,由于大家相处过于紧密,人多嘴杂,信息(每个人的秘密)基本是公有的。既然信息是公有的,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因此耻感文化便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耻感文化像是一个隐形的妖怪。它以人类为食,我们却看不见它。人们在它的压迫下生活的越久,这东西就长的越快,而且能力变的越来越强。直到今日,大部分人的个人意志再也不是它的对手,进而很多人也无法再勇敢的做自己,只得趋于大同。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提高自己和设法改善生活上。不过这话说的好像我们的先人都是笨蛋,从未想过解决这个问题似的。
其实,老祖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他们早就在各种我们熟知的著作中对这种耻感文化展开了反击。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出自《庄子》的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了。庄子认为:人与人的相识与交往,不是苛求强迫而来的。大家没必要粘在一起互相观赏,更没必要互相嫉妒攀比。只需要留出空间,相互理解,像水一样淡就好。此时你一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明明就是倡导大家独立为人,独立思考,承认差别,并且理解差别的超前卫思想啊!可惜的是,虽然庄子他老人家的著作是流传下来了,但是现在并没有多少人用它来指导生活。于是不解其妙的我们,依旧在这种耻感文化下生活着。而我所提到朋友圈的问题就是其中一个的例子。
我之所以不用朋友圈,并不是认为它是错的;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另类和与众不同。我只是认为现代的自媒体,无论朋友圈还是其他,在使用的时候都无法避免耻感文化杂糅在其中。有些不自知者,甚至无意中还放大了它——“别人发抵制乐天,我也发;别人不发批判性言论,我也不发。”偶尔为了满足一下独立思想的需要,发朋友圈前还要屏蔽几个人,免得落得个“三观不正”的口舌或者招来工作上不必要的麻烦。身处这样的朋友圈,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大村落一般。人们互相观看,互相点赞,抱团取暖,偶尔还要指指点点或相互讥讽一番。更有甚者,还利用这种耻感文化博出位,吸引眼球。如果说前者还在我的理解范畴,能写几个字说道一番;至于后者,可能是我文化水平不够,真的无从下笔评说。
当然,存在即合理。朋友圈确实让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对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负面的看法。只是考虑到自己毕竟是人,且觉悟不高。生怕自己用久了,容易身处村落文化中无法自拔。闹不好还要成为了耻感文化的“继承人”,便索性不用了。对于那些因为我没有朋友圈而疑惑或者与我疏远的人倒也可以理解。毕竟你的村子里要是老有个不熟知的人,每天在只在屋里呆着却从不露面,这事着实让人不安。即使他并不关心别人的生活,你的心里终归还是会有些别扭的。而且我也深知,自己不用朋友圈不代表也可以要求别人不用,更不代表别人是错的。
大哲学家的罗素先生曾经说过:不要以为有了方法,就认为思考不重要了!我个人认为,发朋友圈只是方法。然而无论发与不发,你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开车这项技能比做方法,那么决定路线就是我们的思考。仅仅因为我们会开车,就认为路线不重要是件很荒谬的事情。同样,无论你发的朋友圈是否有价值,起码发出的内容应该是你自己独立思考后的产物。这种思考不应该只是想想发什么而已,而应该是自己内心真的有所触动,或者某件事物真的感动了你,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何而发这一条;亦或者,某些事物引起了你的追问或好奇,你需要表达观点,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发出这条是为何。不能因为大家都发某类东西,我便也要发;大家都不发某类东西,我便也不发。那样的话,和古代的村落文化是没有区别的。而且由于这里的人数比古代村落只多不少,如果我们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睛而不加以思考地随意发朋友圈,那么我们的生活只会比村落文化更腐朽、更不堪。甚至,一段时间后,这个大“村落”的力量很有可能压垮你的个人意志。现代人总强调做自己,仅从这一点来看,能否做自己我不敢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你将很快丢失你自己。至于你热爱的朋友圈嘛……我想除了放大“耻感文化”以外,也绝不会让你的生活得到任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