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韩城去喝汤(赵树辉文)
奔向韩城去喝汤
文/赵树辉(伊川作协副主席)
洛阳境内的羊肉汤,领军的有三地:伊川的白沙,孟津的铁谢,宜阳的韩城。
白沙的汤粗犷,融汇降河水的灵性和摩天岭的气魄,像是一个仗剑前行的少年,意气风发,适合就着老手艺烤出来的火烧馍,狼吞虎咽;铁谢的清淡,迎大河日出日落,见王朝更迭,如一执卷浅思的素衣书生,雅致又不失庄重,饼丝或是锅盔,适合小口细品。韩城的汤到底是个什么味儿,没喝过,不敢妄加评论。
心里便生出一道梗,没喝过韩城的羊肉汤,就不算是喝全了洛阳的羊肉汤,这缺憾一直困扰着我。直到这次到了李贺故里三乡驿。
三乡这个地方算不上繁华,但名气确实不小,诗人李贺自不必说,就连武则天、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也都曾在这里吟诗作文。“宜阳文化半三乡”这句话着实道出了三乡在宜阳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三乡驿是唐代两京故道上的最大驿站,玄宗东巡洛阳时曾多次住在这里。有一次玄宗在光武庙山门前,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的女几山,浮想联翩,当晚做了个梦,梦中仙乐绕耳,醒来便仙乐用谱子记录下来,这便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曲》。唐基宋塔的五花寺塔,是一处国宝级文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该塔为黄河流域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砖式古塔。还有光武殿、子陵殿,连昌宫,石经幢,小小的三乡驿像是个聚宝盆,每一件都是绝世珍品。
了解了这些,便理解了市文联和文学院领导们的良苦用心,把培训班设在这里,一是听课,二是浸泡。三乡这个地儿,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脑袋充实了,肚子不能空着。三乡离韩城不远,十几分钟的车程。约上几个同学,喝汤去。其实,三乡也有羊肉汤馆,也挂着韩城的招牌。我知道,绝没有韩城的地道。正如白沙羊肉汤,县城有,洛阳也有,可真正好喝的还是白沙老街口老马家的。门面不算阔绰,里子货真价实。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喝出白沙羊肉汤的原味儿来。
铁谢的汤临着黄河,白沙的汤临着降河,宜阳的汤临着洛河。看来,好汤还是需要大河的,河里有文化,熬出来的汤才会有味道。
带我们去韩城的是宜阳的本土作家,丫头,她对韩城熟,尤其是汤食,能精确地把风味儿和店名连到一起。韩城的汤馆真多,一家挨着一家,我开车,她引路,她说停,我便停。离开主路拐个弯,乔记牛羊肉的招牌挂在院内,门面不大,车很多。排队取汤的,埋头喝汤的,起身离去的,像是在赶集。找个地儿,凑合着坐下,等馍,等汤。馍是锅盔,但不同于铁谢的,铁谢的还是传统的做法,一边焦硬,一边松软。这里的锅盔通身焦,里面包裹的面食也是,分着层,像是加宽了的馓子,脆香。我自然是不舍得把它们泡到汤里去的,咬一口细品,没有白沙火烧馍那种外焦里嫩的松软,却有一种煎饼果子的酥脆。
汤终于上来了,依然是葱花和香菜点缀,白沫不及铁谢的丰富,但味道浓,更接近白沙。我在想,是不是我的心理在作怪,宜阳伊川搭界,饮食文化更接近?但我喝铁谢羊肉汤确实有种违和感,喝韩城的汤就没有。感觉就像是坐在楼下的汤馆里在喝汤,没有一丁点的拘谨。或许是开放的韩城松解了我内心的羁绊,或许是丫头的热情好客,让我喝出了家的味道。
清淡的铁谢,浓烈的白沙,热情的韩城,组成了洛阳境内羊肉汤的铁三角,滋养着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的人们,在各自的地域留下独特的饮食文化印记,三河交融,成就了洛阳地区羊肉汤文化的多彩和繁荣。
奔向韩城去喝汤,迎着秋风吹不散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