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8 为什么忍不住打骂孩子?
190816
说起打骂孩子,我想起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晚,我在浴室洗衣服,女儿看到后,蹭蹭穿好鞋子也跑进来要跟我一起洗衣服。我给了她一个脸盆和一些水,让她玩,同时也盯着她,以免把穿着衣服弄湿了(孩子喜欢玩游戏,我觉得玩水没什么,不搞湿衣服,不那么过分就好)。刚开始她很乖,小小手一会拍一下水,一会把衣服捞起来。但后面慢慢的,她自己摸索出怎样玩更有趣,于是动作越来越大,好几次都差点弄湿她自己的衣服了。我一开始还比较耐心,温柔地提醒她“小心点,别弄湿衣服了”。但她听不懂我说什么,依然玩得很起劲,我开始大声对她说话,命令她停下来。宝宝有些吓到了,她觉得妈妈生气了,稍微停了下来。但,过了一会,她继续玩水,又差点弄湿了衣服。这样一次又一次“沟通无效”后,我有点情绪了,开始对她咆哮,最后气鼓鼓地带她出浴室,不让她一起洗衣服……事后,我认真想了想,其实孩子那样玩水没多大事,根本没必要生气,更没必要骂孩子不听话,我只要再耐心点换个温和点的方式,肯定也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有骂才有效。但我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事,起初是可以接纳孩子做某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做,当发现孩子没按自己预想的规则去做的时候,会耐心地提醒孩子,但若多次提醒无效后,父母会慢慢失去耐心,被激怒,然后对孩子咆哮,甚至打骂。事后,又后悔,不该那样打骂孩子。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又会忍不住打骂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打骂孩子,很多时候是一种惯性使然,这种惯性,大概有两种成因:一是在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二是,当打骂孩子恰巧奏效的时候,会肯定打骂这种方式,激励父母下次再用这样的方式处理,以期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
都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不妨认真的回忆一下自己父母,他们是否在你年纪小的时候,用过打骂的方式教育你,让你迅速服从他们,听他们的话?当你打骂孩子的时候,观察一下看看自己的语气和方式是不是和自己父母以前教育自己的方式极其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察需要刻意观察,否则你是意识不到的。就像你开车有3年驾驶经验了,要是你不刻意观察,你是察觉不到自己从开车到启动车子都做了哪些动作,因为那些动作全在惯性下不经意间就完成了。
那,是不是惯性都不能改变呢?未必。习惯可以培养,也可以改。但需要用心和花些时间。首先,要明白孩子都不喜欢经常打骂的父母。打骂,只能暂时奏效,唬住孩子,但不治本。以硬治硬,容易激发抵触和反抗。只有你发自内心地接纳了“打骂孩子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观点,才会有改变的意愿和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经常反思观察自己日常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经常打骂,这样有助于强化改变的意识和决心。另外,当你又忍不住想对孩子发火,想打骂孩子的时候,提醒自己:忍住,事儿没那么大,不要再惯性打骂了,除了打骂一定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关于这点,可以尝试“不打骂运动”(借鉴于威尔·鲍温的“21天不抱怨运动”):在你手上带上一个不“打骂”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打骂”,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知道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记住,孩子不是玩偶,会有他们的性格和情绪,他们不可能遵循我们所有的要求。经常打骂孩子是因为惯性,但打骂孩子绝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是,改掉打骂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