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会错意:你有对象感吗?
对象感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词,它的意思是:当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作为信息传递者,会有一个或一群他的目标接受者。在创造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明确所指的能力叫做对象感。
它源自于《这样读书就够了》里的一句话:
书中有案例。有些时候,拆书家只要转述原书案例会有距离感,因为拆书家面对的学习者和原书作者想象的读者并不完全相同。
作者赵周继续举例道:
彼得·德鲁克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时,想象的读者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企业高管;史蒂夫·柯维最初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目标读者显然是生长在美国文化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这本书在一年前就读了,除了“成年人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学习能力(改变行动、解决问题、升级能力的能力)不足”这句话外,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了。最近一两年有在持续的挣扎着升级自己的能力,同时想象读者的这句话也一直萦绕在脑子里。今天就又突然冒出来了,虽然感觉自己理解还不是很系统,但还是忍不住想先抛砖引玉一下。
今天的社交网络上,总是会发现很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人。他们不是故意的,相反,他们还很实诚。可能他们发表的观点和评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未能一字一句读完作者的观点就发表了的言论,因此上演出很多让人苦笑不得的闹剧。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文字闹剧呢?除了网民们大多不具备完整读完别人的作品再发表评论的意愿和能力,还有作者的假定目标读者和真实读者之间的偏差。
面对这种偏差,即便是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慈父的和菜头也保不住inner peace。这种偏差甚至于导致了一种很奇葩的现象,人们蜂蛹来到“槽边往事”,只是为了围观和菜头、网友两方互怼的大型互联网刻奇时刻。作为一个常年看菜头文章的人,这是我提出“对象感”这个词的鲜活佐证。由于和菜头想要传达的人群是那些有着自己独立智识的人,所以在表达观点和解释现象上,并不会选择那些人们在互联网上习得的范式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避免的引来一波又一波号称捍卫自己价值观的所谓“义正言辞”的没有对象感的网民。
我想象的读者和和菜头的一样,是那些不跟风互联网范式表达,不固步自封,有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随着新的有说服力的证据的出现而不断更新自己观念并且愿意保持自己的inner peace坐下来探讨的读者。
当然,在我们作为读者时,也应该有先考察一番作者的想象读者的觉悟。这样才能避免会错意。
记得在上大学时,由于专业是英语文学,所以需要赏析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21世纪的中国人,要欣赏好这些英文文学作品相当困难。这里面不仅涉及到语言的问题(其实语言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想象读者的筛选),还涉及到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东西在我们教科书上都会有所提及,这样不知不觉就降低了对英文原著大半的理解难度。
但是,如今我们接触到的书籍,并不像我读书时的教科书一样,详细的交代好书籍写作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作者的个人经历。虽然我们可以从序言、前言和引言中略知一二,但是鉴于很多人可能都不读它们,所以,我对于人们对“对象感“这个词实践是相当悲观的。
阳志平老师对于读书有一个很精妙的总结:正反上下,古今中外。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读一本书,“正“是要注重书中的鲜活证据和其他典籍的映照。“反”的意思是对着作者感,试试让你的假设和作者的假设独立起来会怎么样?“古今”的意思则是说,你读到的东西,放在今天可能适用,但是一旦脱离时代环境,放到不同的历史周期,还能适用吗?还能经得起考验吗?“上下”在不同的空间维度读书与思考,以拓宽思维、提高创意。
这和“对象感”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如果你每读一本书,都以“正反上下、古今中外”的方式去读,那作者的想象读者你必定摸得一清二楚。搞清楚了作者的想象读者和写作背景,你大概就能明白作者说的东西,哪些你能用,哪些你不能用。
掌握对象感,避免会错意。这是读书、交友的重要法则。
如果需要一句话结束文章,我想我会选择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