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成长日记

聊聊诗的来源

2022-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白熊巫米

2022.6.1  阴雨  星期三

诗在于表情达意,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深意。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可谓直白如话,但是丝毫不掩饰诗的美好,郑振铎对此诗就评价颇高。

又一首,隋·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诗意并不深,却能动人肺腑,朱自清所谓“诗言志辨”,无非也是以情动人。

诗本出于自然,而所谓追求深意,无非是后世所谓文人自我标榜的说辞,诗不背这个锅。且看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云谣集杂曲子》,其中有一首《雀踏枝》,语言诙谐活泼,看似无心之作,实则兴味盎然:

“叵耐灵鹊多满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报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这样的诗,不比所谓的“深意”更让人着迷?

诗其实和散文、小说一样,它只是一种文体,它并不玄妙,不应把它视为“高大上”的难以企及的东西。诗,每个人都有,它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有古代贤人贤言为证。

宋朝大儒朱熹认为,诗来自于人内心的声音,当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我们内心的思想和感受时,诗也就由此产生了。

他在《诗经集传序》中说: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 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呰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又,南宋诗论家严羽如是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不忘。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又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非景物叠加,只是因为此时此景恰合其心境,故而忧思自然流露,使人读来亦难掩悲戚之情罢了。

钱钟书说,中国的诗成熟太早,《诗三百》已是它的高峰。如果我们翻开《诗经》,我们也会深有此感,因为在《诗经》里,我们没有平仄的顾虑,也没有韵脚的担心,有的只是个人心声的自然流露。诗,其实就是情感志趣的寄托。如果一个人陷于所谓追求深意甚或留白,难免被动于“玩弄文字”的泥沼,写出来的东西有皮无肉,有形无骨,聊以自慰尚可,要想感动众人,恐难免贻笑方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