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高天之下有人间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青藏高原上,一个偏远的山村,贫瘠的土地长出的粮食,不够全村人吃三个月,他们世世代代靠去遥远的地方卖盐换回粮食果脯。
卖盐的路途遥远又艰险,老幼妇孺等在家中,全村青壮年在酋长的带领下赶着牦牛队,驮着盐,穿越莽莽群山,走向遥远的征途。
卖盐归来的商队01
故事的开端,老酋长和孙子迎接现任酋长(老酋长的儿子)带领卖盐队伍归来。走近了发现酋长趴在牛背上死了。酋长的助手兼好朋友卡玛说,由于酋长非要走一条冒险的路从而丢了性命。
酋长的葬礼(血淋淋的天葬)结束后,卖盐的商队马上又要启程。村人围坐在一起,商量选下一任酋长,卡玛既年轻英勇又经验丰富,自然是最佳人选。可是老酋长坚决反对,他怀疑自己的儿子是被卡玛害死的,认为卡玛想替代他当酋长。
老酋长说,他的孙子才应是下任酋长,这次他想做领队,带着孙子带领大家去卖盐。村人都说他太老了,已经不适合做这样的事,而他的孙子还太小。
村里多数人更相信卡玛,他们决定跟着卡玛走。
老酋长毫不让步。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虽然在会上老酋长固执坚持,可是夜深人静时,他辗转难眠,他的确很难胜任做领队了,至少他得有一个助手。谁能协助自己?
村里的喇嘛经过占卜确定了出行日期,十天后出发。老酋长苦思苦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骑马去了喇嘛庙。他去找自己的小儿子诺布,想让他协助自己做领队。
诺布当场拒绝父亲,他说自己八岁就被父亲送入庙里,这些年来他只会读书、诵经、绘画,他的双手已经做不了酋长的事。
父子俩不欢而散。
老酋长和小儿子卡玛不相信村人的老一套,没按照占卜的日期出行,他认为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因此提前出发了。
老酋长从喇嘛庙回来时,村里只剩下几个年纪大的没走,他们是老酋长的死忠粉。大家看老酋长一个人回来,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酋长昂头说:和以前一样,我领着大家出发。他坚信,即使晚了几天,他们也一定会追上卡玛的队伍。
他们按照占卜的日期出发,出发那天,诺布回来了,他决定陪父亲走一趟。
小儿子的归来让老酋长信心倍增,斗志昂扬地出发了,包括他的孙子帕桑和帕桑的妈妈(死去的酋长的遗孀)。
牦牛队在荒山上穿梭前进,翻过一座山,迎来另一座山。老酋长的队伍稀稀拉拉,又老又弱,几天后大家体力不支,人困牛乏。
有人开始后悔跟老酋长出来,他们怀念温暖的家,想放弃这趟旅程。老酋长的孙子帕桑也说,他再也走不动了,想回家。老酋长对孙子说,爷爷从来没回过头。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样回家只能坐等饿死。
帕桑的妈妈心疼孩子,也不想成为大家的累赘,想要带着儿子回家。
老酋长不同意,说这才是帕桑该呆的地方。
妈妈说帕桑还是个孩子。老酋长坚定地说,那是昨天。言外之意,现在已经不是了。
他话刚说完,只见帕桑已经走到队伍最前面,还学老酋长做头领的样子,潇洒地背起手,留给众人一个远远的背影。
在生存面前,孩子会瞬间长大,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韧性。
接下来并不是一路坦途。他们还是会在体力达到极限时出现精神崩溃。
每次这个时候,他们向老酋长抱怨,他们看不到希望,想放弃,老酋长顶住压力,几乎用咆哮的方式去坚固大家的信念,他坚信一定能够追上卡玛,追上卡玛,他们就算成功。
他们能成功吗?
02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
它传达出的主旨是:在漫漫征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犹豫、会怯懦,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而且这样的时候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每一次,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面对困难时的犹豫和怯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勇气坚持向前,而不是屈服回头。
老酋长的价值不止在于识路认路、吓跑野兽,更在于他能够在人们丧失信心、精神崩溃的时候,能够拔掉人们思想中的杂草、剥除信念中的石子,一点一点重新垒出新信念,完成精神上的攀岩。他是卖盐队伍的引路人,更是精神头领。
这部影片的很多镜头令人震撼。它不止拍出了藏区特有的风貌,而且在一个个出神入化的画面中,给“人”留出了空间。
途中他们拖着累得颤抖的双腿向前迈步的场景,有一组仰拍的远景镜头:在与天相接的山坡上,人和牦牛稀松的队伍仿佛穿梭在云中,又似走在一条登天的路上。在仰视的视角下,人与艰难路途顽强对抗的力量展露无疑。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也是无畏的。
为了赶上卡玛的队伍,老酋长选择走湖边小路。贴着山脊的羊肠小路,陡峭得像直竖的天梯。一面是凹凸不平的壁石,另一面是几十丈山崖下深不见底的湖水,人和牦牛单行线前进,踩在随时可能掉落的碎石上,每一步都通往巨大的危险和不确定。
通过一处现搭建起来的湖边栈道时,连牦牛都不敢迈步,其惊其险可想而知。最后一头牦牛踩断一根木头跌落深渊,还好其余的人和牛都已顺利通过。这种征途,不是攀岩,险似攀岩,难似攀岩。
看这组镜头时不仅冒出一个疑问,这样的画面显然不是特技,怎么拍出来的?如何确保演员及拍摄者的安全?
碧空如洗,棉絮一样的云团点缀在白雪覆盖的群山中,这时,人与牦牛入了神仙出没的画卷,巨大的蓝与白之间,人和牛只是小黑点,美得令人绝望。
单纯的自然之美是静止的、沉默的、单调的,人的加入则让这美有了生命力,他们的坚毅顽强、勇敢无畏穿透了苍茫群山,直抵观者的心。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03
这部影片的很多台词颇有禅意。
老酋长的小儿子诺布不但是一名出色的画师,同时也是一名悟道者。当他的助手担心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壁画时,诺布平静地说:神灵决定什么时候完成,我们只管做。
很多事,只管努力去做,焦虑徘徊不会决定事情的成还是不成,上天自有安排。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商队出发前,老酋长找不到助手,面对征途的危险和未知,他领着孙子去找村里的铁匠,让铁匠给孙子改一个吉祥的名字——帕桑,象征着可以战胜一切恶魔和危险。铁匠对老酋长说:你想对抗命运的时候就来找我了。
人在迷茫无助的时候,往往更容易相信神灵,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自救。 坐以待毙的迷信是信命,勇敢行动的迷信是对抗命运。
铁匠所有人都认为追不上卡玛的队伍了,老酋长也陷入到自我怀疑中,他后悔让诺布跟他来,问他为什么要跟来。诺布说:师傅说过一句话,当你面前有两条路时,走最难的路。
老酋长受此启发,决定走湖边小路。这是一条被称为魔鬼之路的路——它危险、艰难,随时可能要人的命。这是最难的路,也是唯一一条可以追上大部队的路,是正确的路。
04
除了美得令人窒息的画面,这部影片的音乐也让人痴迷。
它的音乐元素既有藏地民歌的悠长、空旷,又结合了欧洲交响乐的宏伟、厚重,同时还加入了寺庙中喇嘛诵经的低声吟唱,迤逦、美妙的乐音传达出藏地文化中的神秘美感。
走上雪山时,老酋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把象征头领的白绸交给卡玛(没错,他们追上了卡玛,而且二人和解了),把酋长的位置正式传给他。临死前老酋长嘱托大家,他死后要留在雪山上。人们虽然不舍,但并没有过多犹豫,他们都知道,雪山是老酋长的归宿。
老酋长死后,诺布为他念经祷告,其余的人开始拆掉帐篷,赶上牦牛继续启程。同伴、儿媳、孙子,他们只是回头看了老酋长一眼,然后坚定地转头走向行进的队伍中,一张张回眸的脸上,有不舍、坚毅和决绝,没有一滴眼泪。他们来不及悲伤。
茫茫雪山上,长长的牦牛队伍如千军万马横穿直入,在这样的画面背景中,诺布为父亲祷告安魂。吟唱一样的诵经,伴着牦牛队伍中的吆喝声,悠长舒缓的音乐响起,它即刻击穿人的心灵。
那一刻,没有悲伤,没有疲惫,只有生生不息。死只是生老病死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人只是雪山的一部分。死去的归于雪山,活着的走向征途。
不得不说,音乐在渲染气氛、调动情绪方面,胜过所有艺术形式。它直抵人的心灵最深处,勾起人最柔软的部分,让人的情感随着音符的跳动恣意流淌。
此处这首音乐名叫Norbn(诺布),是这部电影音乐合辑《喜马拉雅》中的其中一首(共22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看完影片意犹未尽,又在音乐APP上循环播放这个专辑,很多评论说,“看完电影过来的,这音乐有洗涤心灵的功效。”“舒缓而坚定,温柔而震撼”。这个专辑的原声唱片在西方也广受欢迎。
这部影片获得2000年恺撒最佳摄影奖和音乐奖,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豆瓣评分8.6,个人认为,这评分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