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兼修的心理学

读书笔记系列(1)——《人格心理学》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人  千红万紫兮

之前一直想考心理学研究生,书买了回来却渐渐落了灰尘。今天翻开人格心理学还是引人入胜的。简要总结一下今天的读书内容: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这本书主要在讲各心理学派对于人格的研究。包含的派系有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及认知流派。并且详细阐述了每一个流派对人格的理论、应用、评论和研究。

下图很好的说明了各流派在人格受遗传影响与环境影响、或者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决定的还是更多的由有意识决定的以及人有多大程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的行为来源与外部力量决定还是可以靠个人意志选择。

六个人格流派在三个理论问题上的立场

文章也列举了六个学派对人的稳定性行为-攻击性和郁闷作出的合理解释。

对于攻击性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如是说:人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自我毁灭的冲动便外化为攻击别人。比如屡受挫折的人,可能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并且对改行为无意识。

特质流派如是说:他们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他们实验对儿童测量攻击性,随后测量他们成人以后的攻击性。发现小时候攻击性强的人通常会变成爱攻击的成人。

生物学流派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但他们认为遗传因素是攻击性行为稳定性原因之一,有些心理学家也认为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攻击性。他们会研究考察有人在出生时就带有攻击性及后续成长,男性比女性攻击性强。以及考察激素和神经递质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流派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环境是让他们带有攻击性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人是像学习其它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也许是最初表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获得了好处,因此重复出现。

认知心理学家他们探索的是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环境中的特定情节是否引发了攻击性的思维与情绪。

对于抑郁

精神分析学派觉得: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处于抑郁中的人同样是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因此愤怒转向内心,表现为抑郁。

特质心理学家重在查明那些人容易抑郁。同样研究个体的差异和稳定性。比如通过研究7岁的行为来预测他18岁时的抑郁水平

生物学流派则拿出抑郁稳定性的证据争辩说:有些人可能生而带有具有对抑郁敏感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解释抑郁。认为经常抑郁的人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人。人本主义行为治疗专家为抑郁症患者治疗时,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考察的是导致抑郁的学习经验类型。他们认为抑郁是因为缺少积极强化物。

认知流派认为人们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和控制环境的这种无能。例如,有人把缺乏控制力解释为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个人能力不够。显然后者更抑郁。总言之,人们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思维方式。

怎么样?经过举例梳理,是否大致了解了各学派的理论、应用、评论和研究了吧。哦,不要忘了,人格还与文化有关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格就有显著差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