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大学第五周作业-关于「创始人」思维我的补充
关于「创始人」思维我的补充

以前,我觉得学会讲故事无非是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会讲故事的人总是擅长用故事的糖衣,包裹观点的炮弹,运送到听众的大本营,不但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更加巧妙的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
今天,听完施展老师论证的「创始人」思维模型,我发现了,讲故事最大的作用是打造一个「想象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当中有一个可以高效执行的底层代码,塑造了相同的信念,进而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我用最近在润总课程上听到的案例来补充“创始人如何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
润总的课程上讲到过三种创业的逻辑“检果子、摘果子、抢果子”这种类比刚开始听起来有点懵,但稍以解释,你就能明白。
每个创业者实际上都是在栽种自己事业的果树,凭借努力去施肥,等他茁壮成长,直到丰收的集结树大果熟,它们会一个个从树上掉下来,你就可以从地上一个个捡起自己的果实,这是“检果子”的生意,也是你应得的回报。如果我不够吃,那只能证明我还不够努力,唯一要做的事情也很明确,那就是继续的施肥和浇水。
那“摘果子”是什么逻辑呢?我也种树,但我没有那么努力,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去施肥和等待,我就会找根梯子,在果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先去把他们打下来,如果不够,我还可以去别人的树上抢。这体现在公司内部就是一只强大的销售团队,他们不会等着好产品自己说话,而是迫不及待的去说服他人购买,这个行为就是摘果子。
你看,这三个简单的类比,就把创业的三种逻辑解释清楚了,第一种“检果子”的逻辑,所有的价值都是为了让消费者获益,进而获得自己的回报。第二种“摘果子”的生意,只盯着同行的饭碗,不逼问自己的价值。第三种“抢果子”的生意,眼里只有自己的回报,不管消费者的感受,强买强卖,表面上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实际上是一次次瓦解对方的信任。
所以,我对这个案例的贡献就是,如果你想讲好一个故事,就要学会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就像德国建国一样,对精英阶层讲民族精神,对大众讲格林童话。每个群体都有每个群体能够理解和认可的语言系统,如果超出这个系统,即便你的故事再精彩也很难引起群体的共鸣。
由此我再为你总结三点认知:
第一:如果你是创始人,想要运用故事去构建一个“想象共同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所能对应的群体和价值观搞清楚。就像小德意志派只选择统一日耳曼人一样,在初期,只有价值观接近,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沟通成本。
第二:当你找到了对应的群体之后,要尝试去区分出这个群体中谁是「精英」谁是「大众」,用理论整合精英,用故事整合大众。
第三:合适的类比对象会大大提升听众对你语言的接纳度,更高效的接近你想要的结果。不合适的类比对象会让传播的成本变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