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剪协李建肖老师剪纸课程学习心得|剪纸多么自由多么浪漫
李建肖老师的剪纸课程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倾囊相授。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建肖老师对于我这个剪纸新人来说,无疑是点亮了一盏明灯。
就像郭梅花会长所说,组织优秀的老师进行一系列的微信课程,目的就在于让世界非遗的剪纸可以正确的传承。
没错,是正确的。
不然很容易就走了弯路而不自知。
李建肖老师是山西运城盐湖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用郭梅花会长的话说,就是获奖专业户。
李老师娓娓道来她的剪纸学习历程,其中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故事
2000年,有人,据说还是个大师,在他们家的店里看到了她的剪纸,于是就要点评。
“你这剪纸眼睛不好看,我给你改改吧!”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建肖老师作品李老师不服气,跟爱人说:“这必须得找一个大师去鉴定一下,到底什么是好看,什么不好看。”
于是,他们专程到了北京,找到了中央美院的冯真教授。
冯真教授在苏联留过学,是画油画的,现在已经80多岁了,可惜的是人已经不在了。
她特别喜欢民间的剪纸以及布画。
冯教授特别认真的翻看李建肖老师夹满剪纸花花的小本本。
出乎李老师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翻到一些李老师自己剪的花花,冯教授说:“嗯,这个好,这个好,要剪自己的东西!”
其实,李老师自己觉得剪的歪歪扭扭,应该不太好。
翻到一幅白描的小关公像,她就说:“这是白描,白描。变的很生气。”
是的,就是很生气。
李老师自己都很奇怪,她为什么生气!
冯教授说:“你们剪纸人多浪漫,多自由,石榴树还能长在手上!画出来和照片一样,有什么看头。”
李老师开始的时候还很纳闷,冯教授是画油画的,画的可漂亮呢,可是她家里挂着都是剪纸和布画。
有一幅表在白棉布上的坐鸡娃娃剪纸,大公鸡上面坐着一个娃娃,一只手上长一棵桃树,一只手上长一棵石榴树。
冯教授特别喜欢民间的东西,有一次来到运城,招待她。特意送给她两幅花鞋垫。
“不要白描,要剪自己的东西,你可以照着古人的东西剪,照着刺绣的图样剪,但是不要照着相片去剪,不要这种白描的东西。你看剪纸多浪漫啊。就是要自由的浪漫的去剪。不要着急,慢慢的学学就好了,一定要慢慢学,慢慢看!”
冯教授给了李老师很多指导,李老师也特别相信冯教授,照着冯教授的要求自由的浪漫的剪自己的东西,这一做,就是二十年。
李老师剪纸里人物的大眼睛,到底美不美,答案不言自明。
这个就是剪纸传承的关键。
学剪纸一定要剪自己的东西,观察生活里的花花草草,蜜蜂蝴蝶,小动物,再自己剪。
刚开始实在剪不了你就画一画,但一定要剪自己的。
要向民间学习,无论是戏曲当中,还是古人的东西,还是刺绣的东西。
就我个人理解,
民间的味道有一种天然的浪漫,天然的自由。
照着照片剪是写实,自然没有味道。
剪纸是抽象的、概括的、带有吉祥寓意的,这就是浑然天成的浪漫、自由,这就是剪纸的味道。
第二个故事
是李老师说到她最喜欢的自己的两幅作品。
关于婚俗和过年习俗的大作品。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建肖老师作品作为获奖专业户,李老师陆陆续续拿到了100多项奖项。
这两个作品真是大,从长度和数量就可看出来。
1、全国婚俗剪纸大赛获得特别奖,一共18幅,16米长。关于结婚的,灵感来自于我妈给我讲的我家老奶清末民初时,三寸金莲结婚的情景。
2、中国年俗剪纸大赛剪了一套关于过年的剪纸。河东年俗,26米长,共48幅剪纸,48幅剪纸48首情景诗。灵感来自于我小时候怎么过年。
肚子里头的故事,剪纸就有灵感。
这个取材的角度特别吸引我。
很多人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打扫打扫家,贴贴对联,看看春节晚会。
就拿我自己来说,好几年都不看春晚了。
时常感慨:“哎,怎么过年这么没有味道了呢?”
味道在哪里呀?
实际上就是在于我们的民俗文化当中,就在一幅一幅的剪纸当中。
这些知识,至少对于我来说,都是空白。
可以想一下,李老师的那两幅作品,都是长16米,长28米的大长卷,18幅48幅的系列故事,那得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啊。
婚俗是讲的李老师清末民初时老奶结婚的故事。
一段旧时光在岁月当中凝固成一张张的剪花,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建肖老师作品实际上,剪纸承载的就是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就像是水一样,我们就像是水里的鱼一样,每天生活在其中却不自知。
现在商业活动,搞了大量的外国节日作为营销的噱头。
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
如果一定搞营销的话,为什么不能从我们的传统民俗当中去挖掘呢?
所以,李老师给我的启发是,剪纸创作要懂民俗。
民俗里面的故事就是剪纸最好的题材,其实剪纸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去传播中国文化。
现在国家号召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为什么不可以是剪纸的形式,一套系列的作品。
把民间故事剪出来,用剪纸的方式讲故事。
配上文字,每幅作品前后衔接,这不就是非常好的绘本吗?绘本非常流行,也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父母给孩子看着中国剪纸,讲着中华历史故事,剪纸自然而然的就看到了心里去。
多好啊!
原来,剪纸在婚丧嫁娶,节令风俗中大放异彩,是必需品。可现在,这种生存空间被机器剪纸和工业时代的移风易俗挤占和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传统剪纸承好?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小娃娃爱上剪纸呢?
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
就像郭梅花会长所说,剪纸是抽象的,概括的,有吉祥寓意的。
其实它有非常好的启迪思维,锻炼动手能力,放松身心,安慰心灵的作用。
群里各位老师对剪纸的爱,那么真挚!这种热情感染着我。
李老师说:就像过年要穿新衣服一样,过年不贴窗花,把家里装扮一番,就感觉不对。
李建肖老师用剪纸把家装扮起来于李老师来说,剪纸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朋友们一起群策群力,想出更多的办法让更多孩子,年轻人爱上剪纸,体验剪纸的快乐!
说句题外话,李老师和老伴琴瑟相合,我剪纸来你写诗。这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很羡慕这样的情投意合。
第三个故事
李老师讲到了正月二十三,门上贴金牛。
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我就想呀,为什么在运城,大家会在正月二十三贴金牛呢?
这个是不是和太上老君有关?
这背后一定有故事。
五色纸剪成的门旗。驴驮金,马驮银,骆驼驮个聚宝盆,大象驮个有福人。
结婚时剪全花。结籽石榴,种籽莲。穗穗葡萄加香圆。(香圆就是桂圆)
白事用的引路幡,前后有穗子,中间一条白纸是菱形或方块的,写上字,最上面是莲花,莲花叶子朝下,最底部是荷花。白事时拿到最前头,过完七七时才烧掉。
这里有个好玩的地方,李老师讲的时候说是长60米,宽10米,当时我就感觉,这个仪式一定非常隆重,60米长啊。
课后第二天,孙仙菊老师把李老师课程文字版用心的搞出来,发到了群里。
李老师看到这个引路幡60米,好家伙!赶紧在群里说,这个是拿到手里的,60米可拿不到手里!
其实是,60公分长,10公分宽。
当时,口误说错了。
转而又笑了
“我不说你们都不知道,还会想,运城盐湖区咋回事,有60米长的引路幡!”
是啊!很多民俗,有着地域特色。
可是,我生长在太原,很多太原的民俗也是不知道的。
民俗都不知道,民俗背后的文化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总结:
所以你看,剪纸其实剪的是什么啊?是剪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花花。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建肖老师作品
不要拿一张相片或者白描照着剪,要剪出来自己的感觉。
就如郭梅花会长在课程最后的倡议:
过去民间的剪纸都是巴掌大,不超过10公分,每天剪一个,连续剪三个月,就会剪出自己的风格。
发到群里,请老师点评,大家彼此学习,持之以恒,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以剪刀为画笔。去剪你喜欢的老剪纸,去剪你喜欢的花草,动物,人物,剪你喜欢的,剪什么都行。
一定要动手!
多好玩儿,用剪纸记录生活。
感谢李建肖老师的倾囊相授,大量的作品、花样都分享给大家。
感谢郭梅花会长,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对于像我这样的剪纸初学者来说,就像点亮一盏明灯,少走很多弯路。
一位老师说剪的不好,发到群里怕献丑,我也有同样的顾虑。
但是永远不动剪子,什么时候能剪好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会尽力践行,这样,才不辜负这靠岁月和心血才积淀出来的剪纸秘诀。
本文由今天学点啥原创,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