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简书电影历史

纪录 | 《梁思成与林徽因》

2018-05-12  本文已影响45人  StillMingZ

蒋方舟曾说,势利的历史只认得有传奇的才女,而传奇多半与男人有关。谈起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她们绮丽奇特的感情生活。比如林徽因,无论留下多少诗篇与建筑论文,她最有名的诗句依然是“你是人间四月天”,满足了人们对于一个多情才女暧昧感情生活的想象,但这句其实是写给她儿子的。

关于林徽因,不管是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情诗浪漫,还是金岳霖为她终生未娶的故事,我都是从四面八方零碎地拼接,最终不过茶余饭后的谈笑。

前段时间翻到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八集巨献。看这部片子是在五一回家的途中,一下子看了四集,当时车子早已驶进黑夜,那时的感受就是精神好累,纪录片里关于他们的很多经历、情感太过丰厚,拂去历史的封尘,在我体内混杂跌宕,恍惚间有种加之我身的不能承受之重。

纪录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厚沓的信件,穿插着念出来,还原着叙述着友人、爱人、家国的情感,我一次次泪目。

没有过多渲染情情爱爱,而是讲述在中国社会动荡、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一代青年,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浮沉。

他们留学国外,学习西方建筑课程,梁林共同的求学经历加上父辈有意撮合,最终于1928年结为伉俪。

回国后他们把生命最为灿烂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建筑事业,尤其是梁思成,一生都洋溢着对中国古建筑的赤诚。先是在东北大学建立建筑课程体系,而后在清华大学开设建筑系,林徽因则是撰写建筑论文辅助,并且后续对中国图案装饰艺术的演进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学术著作对中国建筑事业具有奠基意义。

整个纪录片从父辈讲起,梁启超林长民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儿女,并期盼他们学贯中西,成为有趣且丰富的人,如今纵观儿女们的一生,他们确实做到了。

家书启封,真是见字如面啊,令人闻之动容。其中一封家书,梁思成在国外寄信抱怨怕日后只是个画图的匠人,梁启超的回信引用了孟子关于“规矩”与“巧”的境界关系,令我不禁想起了傅雷家书,那时傅聪在国外求学也有类似的困惑,当时傅雷也是这般谆谆叮嘱。也许这不是寻常人家的引导教育方式,却也是与寻常人家一样的父爱。梁启超,我们伟大的思想启蒙者、政治家、时代的先锋勇士,这位在历史激流中曾经掀起巨浪的人物,也有在信中称呼孩子们”大宝贝””小宝贝””不甚宝贝的宝贝”这样亲切可爱的一面。

另外梁林夫妇与国外费正清夫妇的信件往来,漂洋过海始终贯穿整部纪录片。费正清费慰梅这对夫妇是美国的著名汉学家,他们与梁林结识于当时的北平,都受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这让他们成为彼此最宝贵的亲密友人。国际局势下的外交政策曾一度让他们不得互通书信, 即便如此,也不曾阻隔他们遥遥相望的友谊。

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的中国,建筑研究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营造法式》这部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古书翻起来就是一部看不懂的天书,并且当时的氛围是其他国家的学者纷纷来华考察研究并撰写论文展示出对中国古建筑的好奇与兴趣,尤其是日本学者甚至有一种反客为主的研究姿态,让梁思成心生紧迫,他转身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对于建筑由最初的兴趣变成一种使命。当时社会上的私人机构,营造学社,专门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

自此梁林走访各地,实地勘测,绘制建筑图资料,一个个伟大发现一次次突破,令他们兴奋不已,发现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可世事难料,七七事变一触即发,他们不得不即刻踏上流亡之路。

一路逃亡,他们遇到前往昆明航校的年轻学员,这就要提到 2015年一部台湾纪录片《冲天》,里面讲述一群英勇无畏的空军战士,讲述他们抗击日军无问西东。梁林夫妇遇到的这些青年们也在其中,战乱年代梁林夫妇与他们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成为大家的名誉家长,参加毕业典礼,也在他们空战牺牲后收到一个个遗物包裹,加上林徽因弟弟林恒(空军一员)的牺牲,真是加倍的丧亲之痛。

逃亡一度辗转,最后的岁月,梁林以及一大批的学者知识分子聚集在一个叫李庄的地方,贫病交加,但也是在这里知识分子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研究创作,在很多领域都催生出智慧的果实。

1945年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举国欢呼,历史影像资料里的街头国民,举起了剪刀手表示胜利,放眼破碎山河,实属惨胜。能够不再漂泊就是万幸,能够重回家乡就是欣慰。

想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当时念来一定分外有感: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们终于回到北平,随后又历经内战,怀着对千年古都的留恋以及对新政权的好感,梁林决定留在大陆,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除却保护本国的文物,后来梁思成还帮助保全了日本的京都以及奈良免受美军轰炸,他是真的热爱古建筑啊,这等胸怀以及人格实在令人敬佩。

梁思成被邀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大业,他提出了一系列如今看来很有远见也切实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的构想,然而新政权急需巩固,在政治面前没有商量的余地,领导决策层并没有采取他的建议,决意效仿苏联,各种拆各种建,扩充生产,每拆一个,都像在挖梁思成的肉,他心痛却无力。

现在看纪录片我们会看到大家小心保护着博物馆里的学术手稿,还要戴着手套翻看,偶然发现遗址残垣还得立标画圈,再想想当初人们又是那么决绝地摧毁一面墙,一座楼,一条街…有时很难去判定某个历史的是非,我们都无法预知这个选择与另一种选择对比所要承担的代价谁来得大,但总是在心里认为其实本不该如此。

随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设计以及其他建筑设计,梁林都有捧献自己的理念。

还没多久,随着苏联开始批判斯大林模式,梁思成因为研究古建筑,被指搞”复古主义”,被指阻碍社会主义建设,各种声浪压得他们夫妻本就脆弱的身子更加脆弱,梁思成在精神上备受煎熬,用生命倾注的事业仿佛一下子抛离了他。最终他在政协会议上作出检讨,一字一句令人唏嘘。

那时的林徽因由于长久的肺病缠身,1955年便早早离世,这位女性除去建筑论文的贡献,在文学领域也是可圈可点。

高晓松说,很多女性不会喜欢她。当时冰心刊载小说《太太的客厅》就是暗讽林徽因,继而林徽因赠醋的故事流传下来。那些往来太太客厅的常客都是一些留学生和当时的文学大家。我不知道为何她不讨女性喜欢,但似乎她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只有那位美国的费蔚梅。我从各类信件里,感觉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富于审美,热爱生活的人。她的朋友以及学生后辈都给予她极高的评价,高雅、健谈、思维很活跃、话锋犀利、丰富多彩,无论才思还是给人展露的气质都彰显出一个熠熠闪光的女性形象……

林徽因去世之后,梁思成由于政治限制,学术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整个人都没有了神采,直至大跃进,学术氛围才给他喘息的机会,他的建筑事业重新拾起,昔日那个热爱教学,热爱画图,在学生间谈笑风生的先生又回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到来,清华大学停课被查抄,那时的梁思成已是垂危的老人,于1972年离世。女儿梁再冰说父亲没有什么城府,内心很多时候简单得像个孩子一般,就是这样,无论遭受多少磨难,他终此一生严谨治学,执著于所爱的建筑事业。

两位主人公的相继离世,纪录片也走到终章,实际内容更加丰厚,不能详尽道来,它值得花时间去看一看,看一看那一代人所做的事,所身处的世界。放眼浩大的历史长河,翻滚着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纪录片对于人物历史是真实还原还是存有偏颇,短时间内我无从分辨,去深究需要耗时耗力,而且很多事情我们也常常会先入为主,习惯接受跟自己观点相近的事物,但我逐渐意识到,需要学着整体去看待评价一件事。片面是常态,在我还未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知道得更多时,眼前所见以及随之而来的震撼与敬佩于我就是此刻的全部真相,而我也保留它未来被修正乃至颠覆的可能性。

相关参考:

纪录片《冲天》

书籍《台北人》之《一把青》

节目《晓说》之《民国往事之才貌双全林徽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