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德经》之二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90804/d50069f52e689443.jpg)
品味《道德经》之二十
【原文】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善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大意解读】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善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所谓的美好与所谓的丑恶,有多大区别?平常的应答与发怒时的呵斥,有多大区别?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凡是别人很看重、很在乎的,自己就不能不看重、不在乎,久远以来,这种现象就无穷无尽地存在并延续着。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其 未 兆 ﹔沌 沌 兮,如 婴 儿 之 未 孩;儽 儽 兮,若 无 所 归 。
众人熙熙攘攘,就像享受盛大宴席,如同春天登上观景台一样兴高采烈。
唯独“我”淡泊清净,如如不动:混混沌沌啊,好像还没有学会嬉笑的婴儿一样;懒懒散散啊,好像没有值得自己非要去的地方。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众人都拥有富余的东西,而唯独“我”好像被众人遗弃了。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就像愚人的一颗心啊:别人好像都明明白白,唯独“我”糊糊涂涂;别人好像都聪明伶俐,唯独“我”闷闷无语;众人好像都有凭借的本事,唯独“我”愚钝粗陋什么也不会。
我 独 异 于 人,而 贵 食 母。
唯独“我”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是明白自己是与大道在一起。
【读后略议】
没有分别,就没有烦恼;分别即俗人,若无分别,唯有真我。
这一章里的“我”,可以看成是成道的人,更可以看作是每个“俗人”的心性———真我、真人。“我”与众人是一体的两个面,“我”是众人返璞归真后的本体,众人是“我”在迷失状态中的现象。
在“我”看来,唯与呵,善与恶,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众人眼里,则是水火不容,是非分明。
众人活在观念、标准里,必然会看重别人的说法、看法,也就难免不影响自己的活法。
众人向外追逐,真我不会被境相牵转。
众人自认为拥有了很多,却把真我遗忘了。
世界上没有真正觉得自己不明白,没本事的人,如果有,肯定就是贵食母的“真我”。
如果把这一章看作是老子愤世嫉俗的牢骚,自我清高的标榜,就与整个《道德经》所讲的道理相去太远了。因此,在这里试着用一个新的角度,对这一章就做了这样的解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90804/461b6c16cd0b54f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