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学|之如何有效读书
文|素言锦心
想起一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应该静下心来读书。
前段时间的日更打卡终于在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追赶中悄悄落下帷幕,休整两天后将开启新的读书计划,我的目标是:每天至少保证听书或看书两小时,争取每三天一更。日更活动时就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如何抛开繁杂的工作和家庭琐事开展高效阅读,因为时间被大量不可改变的事情占据着,还未静心去思考如何解决高效阅读的问题。现在我要让自己更文的脚步稍微放慢一些,多花些时间在读书上。
先总结近半个月听书以来的感受,每日洗漱和上班途中听书确实解决了没有时间看纸质书这个大难题,但是消化吸收的效果不佳。为什么这么说?一边洗漱一边听书,注意力不完全在“听”上,这时候“听”就变成了陪衬和点缀,虽然我也很努力用耳朵去细细品味,但能够记下来的只有只言片语,往往听完后这部分记忆很快就被更重要的事情所淹没,等回过头来再去想这句话却怎么都想不起。怎么解决呢?重复听。对于早上听过的书,到晚上睡前再听一遍,同时认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能在上学时我们经常会使用,但是工作后便很少再用。
怎样做读书笔记更有效呢?
首先,读书笔记一定要去“记”。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遗忘的速度。读书笔记最好有专门的本子来记录,上学时老师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强大的记忆力也不如我们把它记在书本上来得实在。记读书笔记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翻阅,便于查找。在现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除了用笔去记,还可以用APP帮我们去记,极大解决了记笔记受时间地点等限制的问题,它让我们记笔记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想记就记。如果不想下载APP,还可以临时把笔记暂时记到微信、QQ、WPS里,然后有时间时再去整理到本子上。
其次,读书笔记到底要记什么?读到书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或小故事、作者的精彩词句,可以用笔摘抄下来,这些都是以后写作中可能用到的素材,素材的积累主要在于平时,你读的书越多,积累的素材也就越多。好的词句记下来只完成了记录这第一步,要想让它变成自己的,还需要多加练习。小学生的语文题型里经常有一道题叫做“仿写句子”,我们不妨也做回小学生,把摘抄的好句式当做例句进行仿写,并且经常性地持续不断练习,还可以在写作时把这样的句式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如果你能够举一反三,还可以把某句式进行拓展延伸,发展出更好的自己独有的句式。
再次,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梳理出作者写作整本书的思维脉络,帮你记住这本书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简书很多文章里都讲过思维导图,我从来没有做过思维导图,打算从现在开始实践。以前看到过高中生做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上可以看出一个知识点涉及到哪些概念定义和分类,下一级知识点又涵盖哪些重要内容,还有哪些外延知识。一个思路清晰的思维导图必定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才能完成的,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深入读书,真正消化吸收的过程。老师说“读书要跳进去,再跳出来”,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便是你成功跳进去思考的过程。
最后,记录下你此时读书的所感所想。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跳进去的过程,那么读后感就是跳出来的过程。写作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就像海洋一样没有边界,可以任由你的思维天马行空。如果是一本工具书、励志类鸡汤或是观点类书籍,当你把一本书完整的读下来,总有作者的一些对事物的看法、观点或作者讲到的实用方法是能引发你的思考的,或是与你的观点相违背的,或是与你产生的共鸣之处,这些都可以及时地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也许会有与之现在截然不同的想法。读到一本经典之作,你可能会重复去好几遍,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是看到某一处引发了你的思考,或是对作者观点的不认同,或是联想到身边人和事,都应该马上记下来,不然此时的心境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
借用某听书平台的一句话扪心自问: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我的答案是很久,久到我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买到的那些书束之高阁,只能仰望。
当我开始日更时并不被家人理解,他们会说你有时间吗?能变现吗?别做那些无用功……类似种种,我想说读书不为别人只为自己渐渐远去的那个小小的梦想,也为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人总是该有个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我的读书计划就从今日开始,你,要不要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