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鸟语自然保护自然科普

CITES | 中国鸟类-鸥科、鹬科和鹳科

2016-12-20  本文已影响116人  伊云鹤

低头笑看几处早莺争暖树

昂首喜见谁家新燕啄春泥

——伊云鹤


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国际公约,其在物种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效的进行了保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中涉及中国的欧科、鹬科和鹳科鸟类。

CITES

1 遗鸥 Larus relictus

遗鸥 Larus relictus

遗鸥(学名:Ichthyaetus relictus,英文名:Relict Gull)是鸥科渔鸥属的鸟类。“遗落之鸥”。是极为濒危的候鸟,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遗鸥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数处)、哈萨克斯坦(2处)、俄罗斯(1处)和中国(1处),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1931年,瑞典博物学家艾纳·隆伯格首次撰文提及其在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遗鸥标本,但其认为遗鸥是棕头鸥在东方的一个变种。直到1971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胡发现了遗鸥的繁殖种群,科学界方承认遗鸥的独立物种地位。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45厘米),头黑色,嘴及脚红色。繁殖羽(夏羽):与棕头鸥及体型较小的红嘴鸥区别在头少褐色而具近黑色头罩,翼合拢时翼尖具数个白点,飞行时前几枚初级飞羽黑色,白色翼镜适中。白色眼睑较宽。非繁殖羽(冬羽):越冬鸟耳部具深色斑块,与棕头鸥及红嘴鸥区别在头顶及颈背具暗色纵纹。第一冬鸟的嘴、翼尖及尾端横带均黑,颈及两翼具褐色杂斑,飞行时翼后缘比红嘴鸥或棕头鸥色浅。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地理分布

遗鸥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现在已经证实的遗鸥繁殖地只有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库尔湖、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等少数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数量很少。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IUCN濒危物种,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2 小青脚鹬 Tringa guttifer

小青脚鹬 Tringa guttifer

小青脚鹬(学名:

Tringa guttifer

,英文名:Nordmann’s Greenshank)是鹬科鹬属的水鸟,别名诺氏鹬。全长约30cm。上体黑褐色,羽缘灰色,次级飞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后者具少许窄的黑色横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额、头的两侧和整个下体白。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各省以及海南、台湾等省区。估计全球总的种群数量在1000只以下。习性同青脚鹬。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小青脚鹬是中等体型(31厘米)的灰色鹬。腿偏黄,嘴呈双色。非常似青脚鹬,但头较大;颈较短较厚;嘴较粗较钝且基部黄色;上体色较浅,鳞状纹较多,细纹较少(冬季),尾部横纹色较浅;腿相对较短,黄色较深;飞行时脚伸出尾后较短,叫声也不同。拿在手上能看见三趾间连蹼,青脚鹬仅有两趾连蹼。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黄色;腿及脚-黄色/绿色。关于其与其他几种类似鹬的区别,请看《干货 | 常见鸟类野外识别——鸻鹬篇(下)》。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冬季迁徙经日本及中国至孟加拉国及东南亚;迷鸟有至婆罗洲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非常稀少。迁徙时经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偶见于上海、福州、海南岛、香港和台湾。每年春季在香港有少量出现。

小青脚鹬分布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各省以及海南、台湾等省区。估计全球总的种群数量在1000只以下。

现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IUCN濒危物种。

3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东方白鹳(学名:

Ciconia boyciana

,英文名:Oriental Stork)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又叫西方白鹳、欧洲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为110~128厘米,体重3.9~4.5千克,翼宽大约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东方白鹳的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虹膜为白色。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在中国西南出现的可能是另一种大型的鹳——钳嘴鹳。


外形特征

东方白鹳嘴长毛而粗状,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体羽包括尾在内主要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期间能竖直起来。


嘴黑色,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微向上翘。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眼周裸露皮肤、眼先和喉朱红色,脚红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地理分布

东方白鹳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三江平原、兴凯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长湖、安徽升金湖、江苏沿海湿地,偶尔到四川、贵州、西藏、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省沈阳、朝阳、庄河、大连、营口、盖县、盘山、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承德、天津、北京和山东长岛。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中斯克,南到兴凯湖。少数越冬在朝鲜、日本,偶尔飘泊到俄罗斯雅库次克和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


现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一物种、IUCN濒危物种、国家“三有”动物。

4 黑 鹳 Ciconia nigra

黑 鹳 Ciconia nigra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是鹳科鹳属的鸟类。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黑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体大(100厘米)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


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嘴及脚为褐灰色。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印度及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且数量仍在下降。季候鸟。繁殖于中国北方,越冬至长江以南地区及台湾。20世纪60年代曾定期地至香港米埔越冬,现极少有记录。

国内: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中部、西南部祁连山、西北部张腋、酒泉、敦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中部伊克昭盟、东胜、乌梁素海、呼和浩特、东北部巴林、赤峰、阿伦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等地。

现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二物种、也列入了IUCN名录。


以上就是《CITES | 中国鸟类-鸥科、鹬科和鹳科》的内容,后面会有更多关于CITES中国鸟类的内容,欢迎感兴趣的关注哟!如果你看了文章后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以下是相似内容,供阅读:

CITES | 中国鸟类-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