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第314天
老舍,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深夜离世。在他去世一周年时,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陷入炮火之中,之后上海、南京先后失守;1938年在他去世两周年时,武汉与广州也相继失守,抗日形势进入了最严峻的时刻。就在这时,老舍先生写下《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一文。
老舍先生和鲁迅并无深交,两人甚至从未谋面,但他却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向世人、向年轻人阐释,为什么只有鲁迅,当得起“民族魂”这三个字,为什么鲁迅的葬礼,能让数万人自发地前来送行,让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国母宋庆龄两位先生亲自来送灵。
鲁迅的伟大,首先在于“全能”。翻看《鲁迅全集》,没人敢说这不是一个渊博的人;但除此之外,他能把每个时代的治学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推陈出新。他能写极好的古体诗文,也热烈地拥护新文艺,就像十字路口的警察,引领、指挥文艺前进,成为了一座时代的丰碑。
鲁迅的伟大,还在于爱护青年。有人惋惜,说鲁迅如果能一直闭门写作,说不定能写出比阿Q更好的作品。但这样的鲁迅就不是鲁迅了。因为他有颗纯洁而热情的心,所以愿意接近年轻人。他对年轻人的爱护,有时近乎溺爱,就像伟大的母爱容易让母亲溺爱孩子一样。
对此旁观者只能表示惋惜与不满,因为他们不是母亲,无法理解母亲的慈心。他们觉得,年轻人就得严加管束,管束得像羊羔一样老实,大人们才可以逍遥自在。的确,大人们是逍遥了,但也把青年们的“将来”带到自己的棺材里去,让青年成为了殉葬者。
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的大人。他宁可自己少写些文章,也愿意替青年们看稿子;他宁可自己少享受一些,也愿意替青年们掏钱印书。他不肯只为着自己的不朽,而耽误了青年们的成长。这也许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点傻气。
还有人说鲁迅爱管闲事,爱骂人。这是因为他有奋斗的怒火,他愿意作一只讨厌的“牛虻”,用不停的叮咬让国人清醒、振作起来。老舍说,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肯定还会用手中的笔,戳刺那些不会发怒、不愿牺牲的人们的心。可是,我们上哪儿去找另一个鲁迅呢?
最后,有人说鲁迅只会写杂文,但老舍认为,杂文恰恰是鲁迅最大的成就,五十年来不会再有人能与之争光。这是因为鲁迅会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模仿,但怒火不容易借来。更何况,他能把新旧的工具都搬来用,做出一块玲珑的太湖石,却有着手榴弹的力量!
最后老舍先生号召年轻人:“燃起我们的怒火吧,青年!以学识,以正义感,以最有力的文字,尽力于抗战建国的事业吧!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我们必须有这个决心!”
讲到这里,第一讲就结束了。我们讲到梁实秋、沈从文、老舍先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让鲁迅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教科书里的形象,而是变得更立为体、更为丰富,更为鲜活。斯人已逝,但他的人格魅力,仍通过作品滋养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