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设计翻译君,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我会做什么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PHZn

首先对题目进行拆解,从0开始意味着很多问题,比如我们没有任何技术储备,而竞品已经在市面上立足。从技术层面,首先需要自研的AI团队对相关的翻译技术做调研。

基于腾讯系强大的资源背景,我们需要考虑产品层面是单独做一个翻译产品APP,还是做出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BAT等公司都在朝解决方案的浪潮不断前行,终极目标都是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本文从AI产业联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到具体如何实现一个翻译类APP产品两个维度对题目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解决方案产业链的从0到1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龙头老大,在涉及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时应该考虑产品的形态是APP形式还是服务供应的形式,首先聊聊解决方案的形态。

翻译类服务的使用场景分析:社交,异国交友,少儿英语,职业培训英语,出境游翻译,同声传译等。

首先考虑切入场景和板块,分析每个场景对应的估值以及相应的产业大小,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哪个社群群体是最有价值的。再进行模块的细分。可以参考目前市面上的竞品翻译类产品的动态。(如猎豹主打智能硬件与翻译笔,vipkid主打少儿英语),最终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回归AI本质——即核心技术。

该方案优点:无需考虑产品冷启动的问题,从根源入手紧抓生态产业联盟,赋能给第三方开发者吸引流量开拓市场。

核心目标:成立AI开放平台,包括翻译平台,图像平台和NLP平台。翻译平台服务市场上所有翻译类产品,为市面上的翻译和语言类产品提供腾讯系的解决方案,整合其他的AI 能力,作为AI服务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实现AI产业联盟和万物互联的IoT。

步骤:以中英翻译作为切入和发力点。在中英解决方案完善后,开放东南亚等小语种平台,为东南亚的复杂语言环境形成助力。在这个基础上主打海外市场,成立翻译AI语音孵化器,为跨国海外市场,社交应用,电商应用等场景提供抓手。

二、移动APP产品的从0到1 1543845218303.png

第一阶段:把想法变成产品

在《精益创业》中作者提到,想要设计出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满足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本篇以这个反馈循环为基础展开讨论。

  1. 在产生设计产品的想法初期,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包括:

    • 公司或企业当前的战略发展阶段是否适合推出翻译类型产品

    • 若适合应该开发出什么样的翻译类产品

    • 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拍照翻译/实时对讲/VR翻译等)

    • 用户群体画像(学生/留学党/游客)

    • 使用场景(旅游/语言学习)

    • 市场的需求与现状(了解竞品)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能创造出怎样的持久环境,不至于因为市场激烈的竞争而被淘汰。

  2. 在产品开发前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

    • 用户是否认同产品即将解决的用户需求

    • 用户是否愿意使用产品或是否愿意付费

    • 作为企业,我们能否解决前设提到的问题,并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

  3. 开发前的冒烟实验:让用户有机会使用一个尚未开发出来的翻译类产品,并测试用户是否有意愿使用我们的新产品。

  4. 开发前需要了解的

    • 需要获取何种用户的数据,如何获取(通过何种形式的用户调研, 是否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的渠道获取用户数据)

    • 需要开发什么类型的辅助产品来获取数据(获取数据的平台是否需要自研,该平台是否能满足后续版本迭代中遇到的关于用户数据获取的需求)

第二阶段:产品的开发与迭代

第二阶段的主要流程包括:

  1. 初期产品的雏形构建,包括不同版本的尝试及小范围试验

  2. 试验后的小范围反馈修改与产品迭代

  3. 确定产品基本形态与运营模式

这个阶段我按照“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进行脑暴与分析。

step1:开发

在明确了第一阶段开发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后,作为产品经理,需要“亲自去看”,掌握第一手翻译类产品信息,并作出基于当前市场与数据的决策。例如,当前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翻译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我们能达到的准确率与召回率是多少,技术边界与翻译效果的平衡,是否能够提供大量的文本翻译等等。具体到翻译君产品上,即根据对用户需求的判断进行产品设计,并不断向用户取得反馈,进行优化改进。需要用最小的代价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学习循环,实现检验基本目标的假设。

在这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需要考虑的问题与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step2:测量

此处的“测量”为书本《精益创业》中的术语,个人理解或者通俗意义上讲,测量的意义在于不断修正用户期待与实际产品之间的差值,以期找到产品最佳的功能形态与运营模式。换句话说,测量即试错的过程。

在本阶段需要参考大量的用户数据与指标来指导产品的迭代方向,指标的把控与分析是本阶段很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大公司数据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

主流的指标数据包括:

增长指标包括:

1543864391037.png

确定现状: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确定当前阶段的真实数据。

调整战略:可以尝试的方向,例如改进翻译产品的可用性,提供新的推荐、分享或拉新奖励机制,开发翻译游戏类功能等等

做出选择:产品团队必须根据数据说明产品优化的效果,以及这些结果与预期的比较,并做出转型或坚持的选择。转型意味着即将采用新的产品、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增长策略。成功的转型必须立足于对当前形势的全面认知,在此不展开讨论,只讨论坚持的情况,则确定了产品的基本形态,到了第三个阶段。

step3:认知

认知与测量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测量中认知到产品当前形态,用户数据等,在认知建立愈发完善的基础上也就能更好的提出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测量的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增长

增长是决定产品最终是否能盈利的最重要的环节。我认为任何一个产品在增长阶段都应坚持一个原则,即靠用户的真实需求去拉动产品下载量与用户留存。

image.png

在拉新方式上,可以通过社交/语言类微博大V/各国旅游局合作/明星代言等方式进行宣传与拉新。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拉新要保证这种方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来源,广告收入必须有产品收入进行支付,而不是投资方。边际利润=获取一位新客户的成本(边际成本)-他带来的收入(边际收益)

在产品形态上也可以考虑更多的业务增长,如从APP转向小程序,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等,挖掘更多的产品形态以实现业务增长。

image.png

前期大量的拉新,运营等营销活动过后,需要研究更加长线、成本更低的增长方式。这里参考了书中提到的三种增长引擎。主要是依靠用户的重复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传递(即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必然结果,自然带动增长),这离不开良好的内容运营。

一些想法

对于一款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的使用场景多是即用即走,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追求增长而忽略用户留存和用户粘性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当然了,个人认为是否紧抓用户的留存也和产品的定位有关。一款工具类产品可以只有单一的功能,但满足了用户在特定场景的刚需(chrome,谷歌翻译,谷歌相册等谷歌旗下产品都有类似的特点),也可以功能繁复,覆盖所有的翻译需求场景而完全取代竞品(有道翻译,视频类产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不同战略布局的产品走不同的发展路径(可能国内产品更适合做后者),并在增长达到瓶颈后进入新一轮的第二阶段(开发-测量-认知模型),是产品经理在产品从零到一以后应该长期考虑和优化的更为迫切的重要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