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高亢
文/一土
电视上的唱歌节目,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喜欢。有些歌曲改编得好,有些就差强人意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缠绕。唱歌节目的曲调都要经过重新改编,再辅助高音。我见过歌手声嘶力竭的在电视屏幕前扯着嗓子唱歌的表情,然后灯光聚焦在歌手身上,镜头由一个全景切换成局部特写,再绕歌手转一圈。
最近,我听了张韶涵的老歌《寓言》,经过重新编曲。是电视节目上的改编版本,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出入过大。对于我来说,完全不能找回当年的旋律。这是因为改编过后的曲调过于高亢,也有说法是歌手的唱法不同。
改编的好处在于,新瓶装老酒,可以有曾经的味道。而这瓶酒依然不能跳脱出老酒本身,我一品尝就能觉察出似曾相识。酒没变,只不过装酒的器具发生了改变。唱歌也一样,重在改编,而忽略了旧曲。若不是有旧曲在先,这新的曲子也没有了后来的听众。
我承认,有的老歌通过重新编曲后获得了更好的传唱。这毕竟是少数的情况,大多数依然落得了哗众取宠的下场。我接受不了重新编曲,却能够接受重新填词。事实上我们听过的许多歌曲都是经过了重新填词,这完全不同于重新编曲的歌。起码曲调上让人容易代入,不至于听出异样。
王菲的歌曲《梦中人》出自小红莓乐队的《Dream》,这两个版本的我都喜欢。有的时候我会觉得粤语版本的比较贴近我对梦想的理解,甚至觉得粤语会有亲切的感觉。而英文版本,因为是早期接触的,所以有了先入为主的认同。它最初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英文的歌词虽然不懂,但记住了它的旋律。通过哼唱,就能够跟着和音。
许多唱歌节目给人一种错觉,认为高音的唱法能够凸显歌手唱歌的实力。所以,我们会听到好多的歌曲,在歌手及其节目组的安排下,进行了高音的改编。歌词的改编,但是不多见,反而对于曲调十分热衷。
我扯着嗓子唱过歌,发现那样太过难受。反而是轻缓的调子更容易上手,这样我才不至于难受。这才是音乐之于我的乐趣,我可以享受片刻愉悦。我并不擅长唱歌,偶尔会有兴趣唱几句。对于音乐的理解,过于浅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没有心理负担。不会为了评价的失误而内心自责,我只是道出一种现象。
很多人会有自己的理解,或许碰巧与我共鸣,我就不会觉得只是自己的孤僻见解。听音乐,是最容易满足的事。它不同于阅读给人的见识,和深入思索。也不同于食物给人的品味,和酸甜苦辣。我在读一本书,或许会有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吃一种小吃,也会分辨出地道与否,作出不同的评价。音乐,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时期,也听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