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前两天和小闺蜜一起看了一场豆瓣评分很高的剧情类电影,名字叫《何以为家》。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流亡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小男孩缘何在监狱里状告父母的故事。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影片中的小男孩叫赞恩,大概12岁,说大概是因为他和6、7个弟弟妹妹们全都没有任何书面的身份证明,父母也不能确定他几岁。赞恩的家庭非常卑微穷困,父母无力抚养、教育孩子却还是不停生育,小赞恩作为长子,每天只能在对经过杂货店门口的一辆校车的羡慕中,做着超越年龄的杂工,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尽管这样还是要经常被父母打骂。这样的环境下,小赞恩唯一的温情,就是用他瘦弱的身躯尽力保护着弟弟妹妹,直到他奋力反抗都无法阻挡11岁的妹妹被父母卖给杂货店老板当老婆,他终于伤心地逃离了这个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家。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剧透就到这里,给想看的人留些悬念。
看完影片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找到答案,何以为家?
记得龙作家写过被读者问“家,是什么”的经历,她当场有被难住,只能语焉不详地蒙混过去。后来她总结出来,“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我们反着思考一下龙作家的这句话,父母在的地方,也可能不能称之为家,它必须得有个前提——“被人呵护”!赞恩显然早已不记得被呵护的感觉,所以他即使在那个叫做家的地方,眼神里仍满是忧伤和绝望。不同环境遭遇类似的还有前阵子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明玉的出生是不被期待的,自然也没得到极品父母的多少呵护,奋而逃离家门是极度孤独无助的她,在经历了种种有形无形的家庭暴力后唯一能想出的解决办法。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之前我还看过另一部讲述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日本的《小偷家族》。这部影片里除了差不太多的贫困,“家”在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电影《小偷家族》剧照《小偷家族》里的一家人,虽然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抛开法律和道德问题不谈,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却是齐心协力、亲切和睦、互相爱护的。尤其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家里的每个成员之间竟无半点儿血缘关系,他们的家是“捡”来的:“妈妈”为了房子和养老金捡了“奶奶”,拉了自己曾经的客户作家里的“爸爸”;“奶奶”捡了前夫小三家的不被爱的孙女,当作宝贝疼爱着;“爸爸”在偷东西时“捡”了个“儿子”以弥补“妈妈”不能生育的遗憾,并竭尽自己认为的温情想让“儿子”叫一声爸爸;后来全家又捡回来一个不被期待来这个世间而被父母虐待的“妹妹”,“妹妹”在这里得到了短暂的家庭之爱。就这样,饱受生活苦难的几人聚集在一个屋檐下,一边对抗生活的窘迫,一边互相取暖、互相依偎,逼仄的小家里经常是温情陌陌、其乐融融,那种细碎的美好就是最平常但也让很多人望而兴叹的家的味道。
电影《小偷家族》剧照家,不是一所房屋,不是几个貌合神离的人。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龙作家的这段话,应该是“何以为家”最温柔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