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中的昆虫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28人  瑚楊AFPMCC

中药速记

来源《医承有道》


一、鳖蠊科——地鳖虫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瞥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

中药材中的昆虫

别名

土元、土虫、土鳖、土别虫、土鳖虫、蟅虫、地鳖、蟄虫、庶虫、地蟞虫、地蜱虫、地乌龟、簸萁虫、蚵蚾虫、盖子虫

产地

    地鳖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冀地鳖主产于河北、北京、山东、浙江等地。野生或家养。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

  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性味归经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咸软寒清,善于泄散,专入肝经,虽小毒而力猛。既破血逐瘀,治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及癥瘕痞块;又续筋接骨,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功效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主治病证

(1)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研末,每次1-1.5g; 或入丸散。

注意

本品破血力强,故孕妇忌服。


土鳖虫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家榨油的油坊。油坊里雇了很多人干活,其中有个叫王老大的老头儿是专管烧火的。 

一天早上,他正在灶下烧火,看到灰堆里爬出几个地鳖虫来,忙放下火锹去抓,小鳖虫“呼”地一声爬进灰堆里了。一会儿灰堆里又爬出几只来,他忙拿起火锹扑地一砸,可是一个也没砸着,只气得他连声叫骂。低头一看,还有一只,他又急忙砸下,结果把这只小鳖虫切成了两节。

这时锅里正炒着菜籽,由于王老大急于捕虫,把这给忘了,致使锅里的菜籽全都炒黑了。

第二天,王老大扫地时,无意中发现昨天那只被切成两节的小鳖虫又活了。再仔细一看,原来这只小鳖虫是自动连接起来的,连切断的痕迹都没有。他再仔细地观察,发现只有雌虫切断了才可以自动连接起来。          

一次,王老大的孩子一不小心从高高的山坎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他请了几个医生都没能治好,这下可急坏了。忽然,他想起了地鳖虫,就抓来几只雌的,把它烘干,磨碎拌在香油里敷在儿子的伤处。没过几天,孩子的腿竟好了。

从此,地鳖虫可以治瘀血、折伤的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流传至今。


二、斑蝥

 

本品为芫青科昆虫

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黄黑小斑蝥Mylabri s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

别名:  斑蝥、斑毛、芫青、地胆、斑猫、斑蚝、花壳虫、花罗虫、大斑蝥、小斑蝥、螌蟊虫、老虎斑蝥、葛上亭长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河南、广西、 安徽、 云南、 四川等省区。

采收加工

    夏、 秋二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

性状鉴别

南方大斑蝥

  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长1~1.5cm。

饮片:

    米斑蝥:南方大斑蝥

  体型较大,头足翅偶有残留。色乌黑发亮,头部去除后的断面不整齐,边缘黑色,中心灰黄色。质脆易碎。有焦香气。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

性味归经:  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散泄,毒剧力猛,入肝、胃、肾经。外用攻毒发疱蚀疮,治痈疽、顽癣、瘰疬。内服除攻毒外,又破血逐瘀、散结消癥,可治经闭、癥瘕。

功效:  攻毒蚀疮,破血逐瘀,散结消癥。

主治病证:

(1)痈疽不溃,恶疮死肌,顽癣,瘰疬。

(2)血瘀经闭,癥瘕。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

内服:炮制后入丸散,0.03-0.06g。

注意

本品外涂皮肤,即能发赤起疮,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故只宜小面积暂用。又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三  僵蚕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

别名

天虫、姜虫、僵蚕、白僵蚕、白殭虫、僵虫、江蚕、姜蚕、炒僵蚕

产地

主产于江苏、 浙江、 四川、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多为自然病死者,也有在非蚕区进行人工养殖。 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性味归经

咸软辛散,平而偏凉,入肝、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既善息风化痰止痉,治肝风或痰热之惊痫抽搐;又能祛风而止痛、止痒,治风热或肝热之头痛目赤、咽痛及风疹瘙痒;还能化痰散结消肿,治瘰疬痰核、痄腮。

功效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病证

(1)急慢惊风,癫痫,中风面瘫。

(2)风热或肝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风疹瘙痒。

(4)瘰疬痰核,痄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 研末,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余皆炒用

注意

本品外涂皮肤,即能发赤起疮,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故只宜小面积暂用。又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