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我没去过深海。我想吟出“海天一色”的古人,和我一样,也没去过。
浅海,蓝中透着浅绿,相似于宋代官窑贡品瓷器的神韵。帝王家钟爱这种色彩,与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家的后花园,有关。儒家文化中的胸怀气度,大概也只有这种高贵的色调才能准确衬托。江山如画,风和日丽,天下繁华。
没有帝王喜欢深海那种蓝得发冷的格调。沉沉郁郁、深深邃邃的蓝,有些荒野漆夜的味道。姑且称作墨蓝吧,海天的界限清清楚楚,象是掀起的锅盖。盖子闷得久了,被薰蒸出几分锅内汤汁浅淡的气韵。汤汁里满是浩瀚的深邃,就象传承久远的民族底蕴,粘稠涩滞,神神秘秘。
我熟悉江河,喝着它们的乳汁长大;海,却很陌生,虽然吃着海盐,海带,海鱼,海虾。离得太远!倒不是直线距离多么遥远。现在,我吃住在长江边,与海“共饮一江水”;也吃过回溯的活鱼,味道鲜美,肉质细嫩。
由于隔开太久,久远得象远古的呼唤。显得极其陌生,陌生得象隔世的精魂。它是那样神秘博大,汹涌澎湃。
沧海一粟!古人形容得妥帖适当,却也彷徨无奈。我想他们中间肯定有人曾幻想拥有海的能量,海的浩瀚,就象庄周梦蝶蝶化庄周那般。在幻想与现实交错的恍惚中,诞生出无数个伟大篇章,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日头那般,光辉灿烂。
我对海的直观感觉,多是来自媒体与书籍。电视画面上愤怒的浪涛,无艰不摧的海啸;那些折断的灰布残帆桅杆,那些海船倾覆洒落、浮浮沉沉、桔红色的集装箱子;还有看似潇洒的冲浪健将、被扣押的渔民及粗暴执法的异国警察……海,让人觉得海凶险无比!
在郑智化的《水手》里面,人们勇敢而艰难,执著的追求劲头令人敬佩。奇怪的是,海明威与他的《老人与海》,海,温驯得象动物园里的雄狮……
我到过南海,与旅游团一起。我所见到的海,可能不叫海:它们比海明威的描绘更加柔和,活脱脱细腻恭良的女子,用她绕指柔般善良心地,仔细呵护着“缸里”象鱼儿一样的我们。波浪被抚平了,细密舒缓,象记忆中儿时鱼塘里的水纹,缓缓地扩散着,一波紧挨一波,在金黄色的沙滩上留下一道道浅浅的褶皱。偶尔也会有调皮的鱼儿,戏着波纹追上沙滩,搁浅在褶痕里喘着粗气;当下一波来时,急忙退走,躲得远远的。但是,仅过一会儿功夫,又会欢快地追逐另一层细波。也许会再次搁浅……
我在浴场中游得很远,略显清凉的海水,浸润着皮肤传来宁静的感觉,象是清晨林间拂衣的露滴或是山涧上湿润绕身的朝雾。与我一起的伙伴中,有人一猛子扎进水深处,上来时捧着一只大大的海蜇。玲珑剔透的海蜇蠕动着另一种生命的律动。有人劝说他赶紧吃了,不然会化成水。他咧嘴笑了,寻个方便袋子盛放着,海蜇却在不觉间消失了……
南海的天与水都蓝得一尘不染,澄净得象西方童话世界天使们蓝色的眼睛。置身于海滨天然浴场,前方涂上几抹中国画浅浅的线条,一种飘逸洒脱的笔风跃然纸上。视角准确层叠有序;留白与敷墨,匠心独运。我震撼于大自然伟力的豪奢,在这块传统的蛮荒流放地界,留下如此光彩炫目的华幅。我想世间的平等莫过于此:曾经的苦难总会被最瑰丽的华美补偿——就象关在门内的人们,总会寻找到明净敞开的窗几。鸡鸣三巡,旭日东升,流光溢彩。
我还去过日照、青岛的海岸。在高速公路打弯处的南边,我正震撼于泥水造就出这世间最辽阔的荒芜;一个弯转过来,却又惊见澄碧澄碧的蓝!远远地分隔出一条怵目的界线,直逼云端。一半泥浆翻腾,一半碧波澄净。就象夏日雨季的奇景:东边日出,西边雨幕,分隔处的马路两侧,左边的杨树湿湿淋淋,右边的杨树夏蝉嘶吼。
大概是沾染几分山东人的硬气,日照的海呈显出几分海的本色来。浪涛翻滚着扑在岸边,溅出一些白晶晶的泡沫。呜呜咽咽,象是来自深海久远的回声。这样的浴场,我在海南的兴隆遇见过。当时我们嗷嗷叫着,冲向布满沙石的海滩,学着冲浪者的样子,扑向汹涌的波涛。谁知头颅刚刚穿过高高的浪尖,肚皮却搁浅在碎石滩上,阵阵隐痛。不服输,再冲,再搁浅,再次冲,再次搁浅……
有时还会呛上几口海水,淡盐水的味儿,略带腥气。那个摸过海蜇的家伙倒是浮了起来,落水狗的样子,嘴巴帖着水面,吃力地浮着。我忽然感觉在真正的海面前,我们是多么脆弱!倒是女人们玩得快活,套着救生圈,抓住护界绳,随着海浪的起伏,尖声叫嚷,声音穿透涛声,传出很远。
在日照,我们坐了快艇,兴奋的驾驶员,迎着一米多高的波浪,控制住艇身,做出各种花式、驾轻就熟的急转弯动作。艇身侧过来,侧过去,在艇内一片混合着浪花的惊叫里,完成一套套高难度动作。有时,艇身会跃过巨浪,重重地摔在水面上,海面一点也不柔软,砰地一声,震得人们心惊肉跳,祈祷艇身不要折断。
尽管快艇耍得潇洒欢快,但我还是觉得,它就象儿时故乡河里的参条儿,黑压压一群,呼拉拉耍出各种高难度的瞬移动作。有的也会亮出它们浅黄晶亮的瘦小身板,攸忽一闪,又藏到别处去了。参条可以说是最灵巧的鱼儿,在鱼中的地位,也和快艇相似,都是小得可怜,都只能在水面转悠,都难堪重任,上不得台面。但是,它们都很快活!就象平凡的人生,耍出自我风采来,快活就好!管那么多烦心事干嘛?
青岛的海却让人烦心。
水藻,一片片成群结队地,扑上岸来,堆积上海滩。虽然青翠欲滴,构成别样景观。但是量太大,大得需要人们时刻清理。每天专门拖水藻的垃圾车子,穿流不息。那是一种一米多长,一碰就断的水藻。我很好奇,它们怎么会远涉重洋,穿越重重激流,不远万里,奔向青岛一?那是多么伟大的执著!我不明白青岛这个城市,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它们——浩浩荡荡的队伍,躲过海底各种食草动物的嘴巴,冲过海底遍布的暗流,艰难地来到青岛海边,扑上岸来……却被当成垃圾处理。
究竟是为了生命意义的回归,还是别的?我想不明白。日照就没有这种水藻,日照的海滩金黄松软,柔柔帖帖。赤着脚,踩着沙滩,迎着夕阳,生命仿佛在那片壮美中升华,成为图腾的模样。就象民族文化的翰海中央,冉冉升起的状元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