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园林—中国文化理想的景观模式
宋.郭熙
春山澹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01涵义
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02历史沿革
寺庙园林最早出现于公元四世纪。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03地位
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论其数量,它比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总和要多几百倍;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04意境表现手法
1、跨越空间
寺庙园林所占面积有限,设计者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通过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
2、跨越时间
游人在寺庙景点游览、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寺庙园林中通过对四季气候植物变化的利用、匾额楹联文字的点醒和文物古迹的展示等,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禅悟和引发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园林意境深远。
05生态意义
中国佛教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影响着历代的僧人,因此僧人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非常重视植树护林,重视环境保护。同时, 在寺庙园林这种特定的氛围里,旅游者已经改变了常人的身份,进入到“仪式身份”中来。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下对信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可以认为寺庙园林有着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06植物造景特色
园林植物配置既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生物特征、艺术形态和在三维空间中所起的作用,又要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生长变化后的效果。可以说植物配置是充满想像力的四维设计,是联想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寺庙园林的植物主要有几种类型:人为赋予特定含义的植物,如松柏类、银杏、桂花等;以佛名命名的植物,如罗汉松、文殊兰等;饮食用的植物,如茶、黄花菜等。
案例•大觉寺
01选址
大觉寺选址在北京海淀区阳台山上,阳台山属太行山余脉,西北风从海淀刮起,河流的源头从海淀开始,因此有“上风上水上海淀”之说,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观相吻合。
02平面图分析
大觉寺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寺内建筑又分南北中三路,中路轴线上自东向西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建筑,配殿与主殿以廊相连,屋顶错落有致。北路主要有方丈院、玉兰院。南路主要有四宜堂、憩云轩。整个寺庙的后院为附属园林区域。
03跨越空间
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 阳台山林木葱郁,山石纵横,泉流充沛。大觉寺建筑形制多样,错落有致,空间多变。阳台山借大觉寺为点景,大觉寺借阳台山为背景,是一幅天然图画。
04跨越时间
寺院内保留了大量皇帝笔墨,如明宣宗御制大觉寺碑文,清雍亲王亲撰送迎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碑文,乾隆十二年重修御制碑文等。除此之外,无量寿佛殿檐下“动静等观”、“无去来处”雕龙匾均为乾隆御笔。积淀下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寺院发展以现实物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是跨越时间的存在。
05生态意义
阳台山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4%,杏树名木就占51%,景区中林木茂盛,古树众多,入春之后,阳台山的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樱花次第开放,远近高低尽是花。以“古寺八绝”闻名的大觉寺内,百年玉兰玉洁香浓,一干一花刚劲俊逸。
06植物造景
大觉寺的植物主要有七叶树、银杏、玉兰、竹、松柏、莲花。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寺院八绝中其中四绝均是植物造景而成,分别是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松柏抱塔。
总的来说寺庙园林选址灵活,十分多的古寺依山而建,植物郁郁葱葱,文人墨客多有光临或者直接成为寺庙建设的规划者,使得寺庙园林成为避世隐居的好去处,成为中国人理想的景观模式。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都是向无边无际的空间(宇)和无始无终的时间(宙)两个方面跨越,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慢”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