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表达中的一些重要技巧
前文说到了心理咨询,沟通表达中的简约性,本文来聊聊沟通表达的言语交流技巧,主要包括贯注技巧、聆听技巧、沉默技巧、宣泄技巧等。
贯注技巧
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与体态的变化,并作出积极的响应。

贯注还要求咨询师运用言语和体语来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和理解,以使来访者感到他讲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个情绪,都受到了咨询师的充分重视。
其中言语的表达通常包括,嗯,是的,我明白了等伴句,而体语表示则通常包括点头、注视、面部表情变化及一定的沉默等,以加深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在这层意义上讲,贯注就是使来访者打开“话匣子”。
武志红老师在讲到贯注技巧时,曾经讲过两个案例,一个是说的一种现象叫心里没孩子。有一类型的家长,心里没孩子,他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弄丢了,不知道孩子去哪,经常找孩子。
心里没有住着孩子这样一个客体,习惯性忽略。好像没有谁住进他们的心里,空空荡荡。
另一个例子是讲的,一个患有肌无力的小婴儿。一个三岁婴儿莫名患了这种疾病,用的是心理咨询的方式,予以全神贯注,然后就疗愈了,听着感觉好神奇。
聆听技巧
旨在认真听来访者讲话,克制自己插嘴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来访者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的问题。

聆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内心感受,并作出富于同感的回应。
聆听不是要心理咨询师放弃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而是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作出由衷的同感反映。
由此,聆听不是被动、消极的活动,而是主动、积极的活动。前两天看到了王烁的一篇文章叫做《凡事只说yes,会怎样》。
他说做记者时,经常会插话,会打断对方的陈述。不断反思,复盘改正,下次再犯的过程。插话,过去了哪个重要的时点,就不会再回到那个话题,机会就错过了。
其次,谈话是为了获得新信息,每次谈话都要有新的内容进入自己的世界和脑海。如果没有新信息,说明根本没有在聆听,就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沉默技巧
旨在给来访者一个情感独处和认知反省的机会。它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暗示功能,一个是同感功能。

前者通常表现为对来访者的讲话及其停顿不做言语响应,以暗示对方继续讲话;后者则通过在来访讲述精神创伤事件或做深入的自我表露时,以沉默来确保其自我宣泄与反省的时间与空间,并表现出咨询师对来访者此时此刻心情的由衷理解。
沉默的运用通常也需要体语的辅助,如点头,注视表情变化等。沉默还可以分为思考性沉默与对抗性沉默。
其中,前者是来访者自我反省的表现,是对辅导的积极反应,后者则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缺乏信任的表现,是对辅导的消极态度。
总之,沉默的意义在于交流同感与尊重,适时的沉默可令人感到对方善解人意,而失时的沉默,则可令人感到对方冷漠无情。
沉默是非常好的技巧,有3个功能,第1个就是暗示对方继续讲下去,第2个就是表示我同意你的看法,能感受到你的感受。
第3个给双方时间确认对方讲完。给反省和反思,留出时间和空间,毕竟反思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沉默还有两种,一种是思考性的,一种是对抗性的。 这两种都可以出现,禁忌是:避免让来访者觉得你冷漠无情。
尽量多表达同感共情,理解,温柔,抚慰人心的话,说出来不多。全神贯注,认真聆听,学会沉默。
写到这里,我感觉心理咨询是个终身职业。不管什么时候,这些技巧都是有用的,并且学会之后终身受益。受用一生的技巧,我愿意花半生时间学习。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您的欣赏。如果你有困扰,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