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点赞群诚善者美文美德Ordre du Temple

陈虻: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785人  游戏的安德鲁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七


这个系列博文,是央视的记者们为了纪念陈虻而做。其中有很多陈虻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这几乎是有志于做好扎实内容的电视人的必修课了。我录在这里,权当是在简书上为自己建的资料库。有缘的你,一起学呀。


 38页简陋的纸片,已经发黄,用一个订书机钉装订。

陈虻去世后,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翻出了这份节目策划方案的讨论稿,封面页写着:点亮夜色的精彩。

要追朔到2000年12月。和陈虻一起开发这个全新栏目的还有一位:白岩松。白岩松放弃了刚刚改版的《东方时空》总主持人的职务,从耀眼的台前退居到幕后。他在《幸福了吗》那本书里,写过这段日子。他说,当时他把手机都关掉了。每天去一个几乎没怎么装修的空空荡荡的办公室,和几个研发的伙伴一聊就是一天。

陈虻和白岩松致力于对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形态的创新:他们瞄准了“双零”(零收视率、零广告额)的午夜12:00时段,栏目的名字就叫“子夜”。

播出时间给了一种可能,他们期望在主流之外,争取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努力了将近一年,《子夜》最终还是没有被独立“放生”。削足适履之后,划在《东方时空》里以《时空连线》的方式亮相。

陈虻对新闻谈话类节目的思考,还有一些颇具新意的理论归纳,集中在这份策划稿中,体现在《时空连线》节目里,也散落在多次讲课、尤其是2003年他与复旦大学学生座谈的时候。

本篇博文的关键词:新闻谈话节目、半透明谈话空间、内观式报道

陈虻:下一个高峰将是观点类谈话节目

陈虻很重视电视谈话类节目,他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并指出第三种类型,即谈观点的节目,是真正符合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本体特征的。

他说,第一类是讲述,以崔永元为代表的讲故事的时代,后来的《聊天》,后面的《往事》,包括《艺术人生》,这些节目都承袭着讲故事的模式。

第二类谈话节目是讲知识、讲资讯,讲背景。比如说凤凰的阮次山,我们误以为他是评论员,以为他在谈观点,实际上他大量的谈话是从观点出发在谈背景。是在以专业人士的了解提供资讯,以专业人士的视野来告诉受众这条新闻的其他的资讯,是讲这个新闻的背后还有什么。

第三类谈话节目是在谈观点。它主要在阐述对问题的看法。为了阐述看法可能会涉及到背景的补充,但目的是为了阐述看法。这就需要争论,如果没有观点的争论就没有意义,在屏幕上是不好看的。美国现在主要的谈话节目,就是把不同观点、有矛盾的人都请过来,互相争论。我认为现在中央电视台不缺讲故事、讲信息的节目,现在缺的就是讲观点的节目,缺的是争论的节目。

在这三类谈话节目当中,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或者说真正符合谈话性节目本体特征的是第三类。第一类可以拍成纪录片,第二类可以拍成专题片,我们现在没有把它拍成专题片,不是因为我们拍成专题片没有阮次山讲的好听,而是因为有时间的局限,来不及。所以用这种谈话的方式来解决制作周期的问题。

实际上只有观点性的节目,最符合谈话节目的特质,它是属于电视本体的东西。

陈虻在2000年开发《子夜》这个新栏目的时候,就有一个预测:我觉得中国电视再有一个高峰,就是再出现一个特别抢眼的节目,这个节目一定是,我把它叫做是言论性谈话节目。现在都试图在突破,但是没有做到位。

 他为这样的节目作准备:通过这样一种节目形态的诉求,来锻炼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具有能够策划言论性节目的能力、思维模式、结构方式,还以设计出美感。现在可以先放在低层次的选题上,或者不太尖锐的选题制作的过程中,逐渐的把一个队伍锻炼出来。一旦这个空间不断的开放,它就首先闯进去的。

陈虻:不同的空间关系构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决定谈话的方式、内容、深度。

陈虻和白岩松在开发《子夜》这档新节目时,主要想把异地双视窗、或者多视窗的采访方法推行到日常的新闻节目里,作为谈话节目的基本形态。于是他注意到不同空间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他定义了三种空间关系:不透明、半透明、全透明。

陈虻说:《焦点访谈》这样的采访节目,人际交流,也就是谈话空间是不透明空间。因为每个被采访者的谈话是孤立的,没有相互连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编导通过剪接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并不知道别人、其它同事件相关的人在说什么。处于这样的被采访状态,不知道说出来的话是深是浅,说对了,还是说错了。他们之间不可能造成呼应,也不可能产生碰撞。

《实话实说》这样的谈话节目是全透明空间,把大家请来一屋子,当面辩论,你说什么,我说什么,这样一种讨论方式构成的空间完全透明。不透明空间无法构成彼此之间的互动,全透明空间的特点倒是真刀真枪。而中国人的特点是爱面子,有些话是不能当面说的。

《时空连线》采用异地多视窗采访,在谈话语境上构成的是一种半透明空间。在这种语境中,既能听到对方谈的内容,又可以不当面撕破脸。就好比谈恋爱,说我爱你,当面没法说,就打电话,打电话就是一种半透明空间。

充分利用半透明空间的方向是什么呢?这样一种空间关系决定了在人际交流中,可以产生争论、可以造就不同意见的碰撞,提供了一个争论的平台和更好的争论状态。

另外,这种形式为深度报道提供了时效的可能。虽然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传输、真正进行现场切换,但一旦这种网络技术实现,这个栏目将第一个使用。

陈虻重视半透明空间的交流语境,心中的目标是突破形态的限制,拓宽电视的“话语空间”.

他说,从〈时空连线〉内容发展的前景来看,它具有新闻评论的空间。因为做第二落点的新闻,并不是要把这个新闻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展示,而是要更关注人们对这个事情所持的不同态度。它已经不再是简单地 “强奸式”的表达媒体观点了,而是把能够让你得到结论的一些信息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时空连线》的连线形式为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了空间。随着电视新闻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相信它可以逐渐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

陈虻:内观式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到多极的扩张。

在开发《时空连线》节目时,陈虻还总结了两种新闻叙述理念:一种叫外观式报道,一种是内观式报道。

他说: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新闻报道是外观的,从客体角度关注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比如说一个事故,多少人死亡,肇事者是谁,说话的人是第三者。对这个既定的新闻事件,由记者做从外部到内部进行剖析和解读,做从发散到聚集的归纳和总结,注重对事件的宏观结论。这种传播模式,总体上是对事件的全貌“外观性”的新闻调查和分析,这种模式的被采访对象,主要是一个由多方面组成的、从外部对某一事件或既定结论的证实群体。

如果我们把第三者变成当事人对事件的描述,这样就是新闻过程化,而不是结论化。提出一个全新的传播理念:NEWS IN SIDA(新闻内核),它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到多极的扩张。这种报道模式是围绕新闻事件中一个最具牵动力的兴趣点,由事件的参与者从新闻事件的内部(而不是由记者从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与分析。

现代信息传递往往是通过对过程的描述,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复合信息,让你得到更丰富的结论,更个性化的结论,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你,这是现代传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我认为中国的新闻如果能够从原来注重对结论的表达,转向对过程的表达,用传递的方式传递新闻的信息,传递更多有价值的,让观众自己得出的结论,这将是对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

在陈虻留下的那份策划稿上,对争取新闻评论的话语空间,还有这样激情的文字:

无论是重大选题,还是次量级的选题,都需用独家的思辩力加以深入的逻辑开掘。新闻事实只是我们论说由头和平台,我们更注重的是对这一事实形成过程的动因寻根和发展走势的逻辑推论,要以我们主持人和策划人的智慧“打造”出新闻的“原貌”,开掘出新闻的内在魅力和根脉。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所以,我们应拿起观点(思想)的武器去真正击打新闻事实的“卖点”,使之火花四溅,在理性的加工和锻造中放射出扣人心弦的强劲张力。

陈虻: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这样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干有挑战性,这是最好的状态。

2004年陈虻为广东电视台讲课。回答问题阶段,比较系统的谈到了关于栏目创新的问题,他认为栏目的创新在内容、形式、角度三个层面上。当时也谈到了〈子夜〉和〈时空连线〉:

他说,拍电视跟挖煤是一个道理,你打了一洞,里面有煤叫富矿。新闻资源同样,别人没有发现你发现了,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内容。所以在谈到创新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栏目的内容在现有的栏目有没有空缺。比如说我创办的原来的叫子夜,后来被移至东方时空叫时空连线,当时我是这么思考的。中央电视台现有的栏目时效性强的有新闻动态性报道,深度报道的有〈新闻调查〉等。但是在时效性和深度之间还没有一个既有时效又有深度的节目。这个空间就是可以去开辟的。同时,我认为〈时空连线〉真正到位它应该是一个争论性的节目,你仔细看中央电视台缺少争论性的,这当然更是一个空间。

第二个是形式的创新,比如说真人秀,就是人家找到的形式创新。形式是可以创造的,但你一旦创造出来马上就会被克隆,你也不用指望着说这是我的独家形式,形式是公共的,炒菜先放油不是你的专利,谁都可以这样做。

第三个问题就是观念的转变,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实,我观察它的角度变了,我就能提供创新。我觉得一个创新如果能够在3个层面同时展开,同时进入的话,这个栏目必火无疑。

也正是在这次讲课的时候,陈虻再次表达了他对电视节目创新的切身感受:

当你觉得节目对你有挑战、甚至不会干的时候,就是观众觉得新鲜的时候。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是观众看烂了、不愿意看的时候。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这样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干,这是最好的状态。你在摸索,你在创造,观众也在吸收,觉得你新鲜,你已经这个操作太熟练了,他早就不看了,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其实一个人要追求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你永远做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在努力的去探索着,这个时候你的东西才真正有活力,全都会做的时候没有戏了,所以你刚才问我,我们是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什么东西,我觉得我们在放弃和追求面前,我们应该首先选择追求,然后才是追求市场还是追求什么,我觉得我们现在对追求的欲望都不足了,感到很惭愧。

陈虻和白岩松精心策划的〈子夜〉没有面世。〈时空连线〉虽然播出了,但陈虻不满意,认为它始终没有做到位。这个栏目在2008年3月24日《东方时空》再改版时,消失了。

不过〈时空连线〉这个30个人的制作小组,后来走出了十余位主任及正副制片人。还走出了张泉灵、柴静等优秀的主持人,王跃军、隋笑梅、王新宇等优秀的记者。

陈虻的老领导孙玉胜也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他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书中,他说:这是一种前赴后继的实验精神和创新的追求。”

2001年陈虻曾经对他的一位同事说:我最想做的其实是新节目的研发。如果有那么个部门,或者给我个工作室,让我做新节目研发,为台里不断推出新节目类型,我会非常喜欢。”

遗憾的是,这样的愿望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