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读书没混出个名堂,竟然只能滚回家种田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有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也一定能够信手拈来他的一首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没错,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
公元689年,尽管当时的年号是唐睿宗李旦的永昌,但实际上整个大唐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是一个女人,孟浩然就在这一年诞生于湖北襄阳。
当然,实际上他叫做孟浩,字浩然,被赋予了一身正气的寓意。
孟家略有资产,诗书传家,孟浩然就是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后裔。有了这么一层血脉关系,孟浩然小时候不用干别的,使劲读书就成。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基本主张。
孟浩然的童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有着许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天赋与汗水的双重作用下,他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只要考上公务员,人生就此飞黄腾达。
二十岁那年,孟浩然去游览了襄阳东南的鹿门山,汉末名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当时年轻气盛的孟浩然绝对不会想到,他这一生,从此与鹿门山结缘。
书读得多的人,往往都会向往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居生活。孟浩然也就真的效仿古人,与一位叫做张子容的好基友隐居于鹿门山。
此时此刻,孟浩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只是来玩票的,过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依然深植于他的脑海中。
在712年至726年这十多年的时间中,孟浩然做了一般诗人们都会做的事,那就是漫游山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一个结交公卿权贵和狐朋狗友的好机会。
孟浩然耗费十多年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名气和打造关系网,然而几乎一无所获,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进身之阶。要说他有的那么一点收获,大概就是结识了一个跟他同样不切实际的诗人。
这个人为他写了一首诗,成为千古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27年,年近不惑的孟浩然终于醒悟,拉帮结派走关系的路子行不通,那咱们还是走国家许可的正规渠道吧!
孟浩然在这一年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结果却让人很伤心。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传说孟浩然在好友张说家曾面见过一次唐玄宗,张说极力举荐孟浩然的才华。玄宗心情愉悦,说给你个表现机会,你背几句你的诗我听听怎么样。孟浩然张口就来,确实才华横溢,玄宗频频点头,但一直背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就出问题了。
唐玄宗很不高兴,你自己不努力求仕,不多多表现,我这么忙,日理万机,哪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孟浩然,你这是在败坏我一代明君的名声嘛!话我不多说了,你自己滚回家种田去吧。
孟浩然也牛脾气上来,拍拍屁股上江苏、浙江一带玩去了。你唐玄宗是不是一代明君,自然有后人评说。
看似孟浩然这趟京城之行又白瞎了,但其实他又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收获,结识了一个跟他风格差不多的诗人。以后的一千多年,他们俩的名字都被绑在了一起,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就是王维。
不过人家王维可比孟浩然的人生滋润得多,高中状元,披红游街,功成名就以后又过上闲适的隐逸生活。同样是隐居,王维的方式比孟浩然的方式逼格要高很多。
就像富人假如视金钱如粪土,那才能称作淡泊名利,要是穷人也视金钱如粪土,那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孟浩然的隐居,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岁月中,孟浩然要么在隐居,要么在游历,当然偶尔突然梦想再次醒来,去京城考个试,上哪位大人家当几天幕僚。然而自始至终,他身上都没有过一官半职,说难听点就是农民一个。
公元740年,孟浩然的另一位大诗人朋友王昌龄来看望他,两人一见面高兴得不行,一顿胡吃海喝。最终,孟浩然因纵情宴饮,引发毒疮而逝世,戏剧性地结束了他平淡如水的一生。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那个时代,他挣不到一毛钱的稿费。
历来王维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实这称呼上也有点小猫腻,我们要知道,孟浩然是要比王维大上一轮的,但却排在王维之后,说明人们认为王维的成就要比孟浩然高。
王维的诗境界更加广阔,但孟浩然的诗又别具一格,这是由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造成的。不过向来文无第一,比如闻一多先生就对孟浩然推崇备至。
这告诉我们,活出自己来,总有人喜欢。
杜漠冷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