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直到十全十美……
作为学生,高中开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其中,语数英为所有学生必学,政史地文综,理化生理综。
规定高二下学期分文理,而实际上,许多学校高二开学时实际就已经分完文理,开始学习六科的生活,为六科的成绩而努力,剩余的三科基本上就已经与自己无关了,仅仅因为这六科决定了今后所上的大学。而很容易的发现,大多数重点大学生在高中基本上是不偏科的,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从小开始,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竭尽全力让我们变得更好,而当不知道我们是否优秀时,有了考试,有了成绩,学生有了优胜劣汰制,学校有了三五九等,有了区级,市级,省级之分,而进入最高等院校则成了我们的目标。
很多高三生在高考前常常想在高考后要做什么,这种想法也成了舒缓他们压力的一种方法,成为坚持下去的动力。但是当真的高考结束后,可能并没有之前设想的美好,还是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可能只是比之前多睡了几小时,并且突然迷茫了,在想法全部完成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要做什么,等到大学开始,又开始了与高中性质差不多的大学课程,可能高中是理论知识,而大学是实践活动。
不知道自己的所长,每天刷着一套又一套的试题,学生也是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为什么有人考的好,只是因为把老师所讲理解,理论知识通透,了解出题人的动机,老师经常告诉学生要猜测出题人的意图,会猜的人自然而然考得好。但是这样是否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告诉学生要有创新精神,但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否是矛盾呢?我不懂……
有了学校,继而有了学生,没有东西来检测学生是否明白,便有了考试,继而有了成绩,最终,成绩分数名词成了检测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了名次才有资格去参与道德素质的检测,而当知道一个成绩落后的人是,下意识的就会贴上不努力,不上进的标签……每个高中都有班级优差等之分,这样做是否正确?
学习,直到十全十美,就我个人觉得是不可能的,小说中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常见,我们大多就只是普通人,爱因斯坦只有一个,或许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到头来发现自己是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通的人……
学习,直到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