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聚焦矛盾,找准关键,解决问题
总书记3月6日在全国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可谓诚恳朴实,语重心长。
既回顾了历年的成就,分析了当下的问题,也指出了今后的重点,重申了工作的意义。
这次讲话五个部分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读起来情真意切,学起来也没觉枯燥,内心还多了种倍感信任和孜孜鼓励的感觉。
总体而言,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肯定要啃下来。无论世界环境如何变幻,既定的目标不能更改。无论当下遇到多大的险阻,脱贫攻坚的任务必须如期完成。
回想起来,脱贫攻坚自始至终,都让我们无不感觉到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精准把脉。关键时刻,重要节点,我们总能听到总书记的“一语点醒”,让人从迷茫浮躁中清醒过来,从刻意拔高标准、搞虚假浮漂中解脱出来,重回起点,直面问题。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何尝不是这么回事呢?
说到底,脱贫攻坚始终围绕着村“一低五有六通”和户“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根本标准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个级别,无论哪个地区,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谋划设想,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这个标准。
大量调查实践证明,农村的发展,恰恰离不开这些标准。从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到户里的吃穿住医学,这些最基本、最关键的发展要素和具体指标,都是为了稳住乡村日渐衰落的脚步、稳住贫困群众的基本保障,并以此发掘和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后劲而进行的。
没有牢固可靠的基础做保障,没有水电路网络宽带电视等发展要素作支撑,谁会到农村去、谁愿在农村待,农村还会有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么?
所以说,扶贫工作的根本用意,并不单是为了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而是把目标放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放在农村发展最迫切的需要上,是要靠对农村发展负责、对农村未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去推进去完成的。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浓厚的为民服务意识,就无法准确理解高层的用意和繁杂的局面,更不会把工作精力放到点子上、关键处。
有的人觉得,村里的路都修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结果后续管护跟不上,两三年下来路就起了坑洼,遇到坏天气就尘土飞扬。也有人觉得,我们部门的水管子只能铺到村口,要进巷道、进地头,那是村里的事情。工作干完了就该甩掉包袱,转移重心干其它了,连缝缝补补的后续尾活都不屑于去做,觉得太小不值当;结果留下很多烂摊子不能发挥作用,还得靠村里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想办法。
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完成单个任务上,而没有思考工作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些工作实际上更注重部门或个人自己的利益和名声,而没有想过为别人带来哪些便利或帮助。
去年,就想过一个问题:如何保障贫困群众的“两不愁”问题。靠给他们发更多的钱么?钱真的能解决好他们的温饱问题么?解决温饱问题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村里都具备么?谁在保障让贫困户吃到放心的饭、穿到干净的衣服?是钱、帮扶干部、村干部、邻居,还是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的兄弟姊妹呢?
我曾想过依托于农家乐或食品加工合作社,能否解决好农村食品供应配送问题,想过依靠社会志愿的点对点捐助,但感觉当下的条件仍旧有些力不从心,毕竟我们当下还有很多既定的工作没有完成好。
前些天到山区一个村,走进一个智力残疾的单身贫困户,住在离村稍远的小土坡上,四十来岁还未成家,村里争取危房改造给新盖了房子,每年低保加上产业分红,算起来连边缘户都不是;但问题在于,他的兄弟姐妹都去外地打工了,好几间新盖的房子也就他一个人住。村里之前和家里人沟通好,打算给他安置到精神病院集中救治,可他死活不愿去。衣服有些破旧,回答说有衣服换;吃饭也是一个人。他的住处和厨具在一间房子,地上袋子里的五六个馒头已经糜烂,锅里剩余的饭菜已经糊成一团,貌似两三天的样子,让整个屋子飘着难闻的气味。或是偶尔发病所致,连新安装的铁门都被他用锄头砸了两个坑。交谈时轻声细语看不出什么,但背后的生活状况究竟怎样,让人无法想象。
面对这些很实际的问题,到底需要哪些政策去解决,靠五六千元的脱贫收入又能解决什么,作为扶贫战线的专业人士,又该如何从专业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感觉头疼,却也不得不思考一番。
工作越是繁琐,也要考虑是否真正有用。日趋紧张的行政资源,已经无法支撑我们去耗费太大的工作成本,去干毫无意义的事情。工作的根本目的,都该用来解决实际发展问题。倘若无法解决问题,工作再努力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恰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困惑去学去理解,才会学到最想要、最该要的东西。
也只有带着问题学,才能真正明白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和题外用意;带着思考学,才会真正用讲话的精神指导好当下的工作,去纠偏改错、找准关键,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