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之后的个人选择

2017-01-07  本文已影响13人  朝间

连续的雾霾天引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人们在各种社交平台中发着照片,纷纷调侃自己生活在“仙境”中。也有一些人转发评论文章,号召人们严肃对待,并发出声音。我参与了前者,但并没有参与后者。

由于前段时间全家人拿到了绿卡,所以与不少朋友或主动或不经意会聊到环境和移民等问题,其中有一些想法和过程还蛮典型的。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移民只是一个选择,而做任何的选择都有得有失。既然如此,就没有任何理由去下一个好与坏的判定。

“好山好水好寂寞”

G 女士是我一位前同事。就在一个多星期前那场严重的雾霾后,刚刚休完产假的她匆匆联系我见面(近日的观察,发现妈妈群体是对此事最敏感的)。简单的寒暄后,G 女士直入主题。“我和我老公不在乎移民身份,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孩子在国外躲过雾霾吗?”

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懵。因为了解了一些移民的规程后,就会发现这种需求是不切实际的;但作为一个父亲,又觉得这种“救救我孩子”的呼声非常值得同情和理解。所以我给她讲解我移民过程中了解到的各方面信息。因为就我所知的情况是,如果要把孩子送出去,则父母和孩子是都要有合适的身份才能达成的。

聊了下来后,G 女士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移民。“中国肯定是越来越好的,目前的现状是短暂的……而且我自己也受不了国外的清净,没有亲人朋友,生活和工作也很无聊,我一定会被憋死的”。“我们最近还刚刚换了房子,一来拿不出钱来办移民,二来房子目前卖也亏的很。就算想要移民,大概也要两三年后再考虑。”

我:“那关于孩子你怎么考虑呢?”

“用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吧,或者换一个其他的城市,上海、深圳听说不错。”

当天深圳的 PM2.5 160,北京 360.

“二等公民”

“我才不要移民,如果我要移民,当时我就不会从英国回来”。

「二等公民」这个描述是在与 M 先生沟通中会时不时被直接或间接谈到的。“我觉得中国人在西方世界很难获得公平的待遇”,比如他会提到另一个常见的词汇叫做“职场天花板”。他认为这是由于植根心中的种族歧视造成的。

“而且不是从小在国外长大,也很难融入别人的文化圈里去,我在英国留学多年,感觉还是格格不入”。

“中国再烂也是我的家”。

与 M 先生聊完后,我就在思考到底如何算是「二等公民」,这种情况国内是否也有?黑户,居住证,暂住证等这些政策是否也算区别对待?

纠结

A 女士一家与我们家是多年的好友。我们移民的过程她也算是全程见证。对孩子健康的担心也让她开始考虑移民的事情。但最直接的导火线却是给孩子报兴趣班,“仅仅一个英语培训班,想找个有外教的好点的,一年就快三万,还想报个舞蹈班、钢琴班、美术班啥的,一年得准备十几万啊……”“现在孩子上着公立幼儿园,还得自己报学前班,之后上学校,想上个好点的还得花钱托关系”

在环境和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确实每天都在绸缪在头疼。

A女士在北京也是有房有车,生活小康,但她不同于 G 女士的是,她想去国外不仅仅是逃离雾霾,还想要更优质的生活。

“但是我又不甘心放弃国内的安逸生活,去了国外我的专业也不好找工作,移民还要考雅思,我英语基本不会……说不定去了我就后悔了!遇到麻烦举目无亲,在国内我有亲戚朋友,还能跟人吵吵架理论理论,在国外怎么办啊!”

这种说法并不少见,因为我们也曾经这样纠结过。大概这是所有第一代移民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和我聊天过程中我也建议她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面面俱到十全十美显然不太可能,移民也不是所有麻烦的终结,相反,这是个新的开始。

决绝

Z 先生也是我的一位前同事,他在北京创业多年,老婆孩子都有,没有房产。“房子我早就买不起了,所以也就不想不烦了。”

他雅思已经考完了,6.5,比要求的还高点。移民也进入了中间阶段了。

“我就没有那么多包袱。孩子还小,适应能力应该不成问题。把老婆孩子送出去,我就放心了……我暂时还会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多攒点钱,也让她们能尽快适应国外。”

“我认为移民也是一种投资,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是可控的。我希望收获的收益是孩子的未来,家人的健康,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健全的福利保障。国内波动不定的政策让人们很难安居乐业”

我也问了他关于「职场天花板」以及「二等公民」等的看法。他认为相对于歧视,文化的不同以及以此衍生的技能与性格的不同才是这些问题的原因。“那就更积极地融入喽,这是可控的对吧。”

我:“那双方的父母呢?”

“他们不愿意过来,我们只能两头跑。” Z 先生认为这就是代际矛盾,既有冲突,也要坚持。

(微信订阅号:changsays)

qrcode_for_gh_a0894053b6cf_344.jp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