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习哲学随笔

简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

2019-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耕耘者_bbe5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尽管马克思未曾在阐发其哲学立场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本体论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从未抛弃本体论,只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

    我们知道,本体论追问,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的呢,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垒。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到休谟那里,就导致了彻底的怀疑论。而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到莱布尼茨-沃尔夫那里,就导致了唯理主义的独断论。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没能真正解决本体论的这一千古难题。康德悬设了不可知的物自体,黑格尔则干脆就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马克思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与历史上一切哲学家根本不同的是,他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对象与主体。“对象”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主体则是现实的,感性的。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但费尔巴哈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感性,他认为把思维归结为感性就算完成了任务。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性)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只是把客观事物看做与人(主体)的活动毫无关系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唯物主义完全否认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虽然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则指出,“对象、现实、感性”并不是最终的,感性本身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比感性更根本。“人的思维的对象(性)的真理性”应该当作实践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于是,在马克思那里,结论是这样的:感性源于实践,思维源于感性从而间接源于实践。也就是说,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中,实践层次是最为基本的,其次是感性层次,最后是思维层次。至于什么是实践,马克思认为,它是导致对象世界的改变和主体的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论为革命的实践。”从《提纲》的前三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是如何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