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怪
读书是一回事儿,应用是另一回事儿。如果学习书中的理念在现实中不能应用,这说明还是没有学习到其中的精髓,或者在生活场景中运用得不够灵活,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昨天刚刚写了一篇“从零开始”的理念的文章,今天就又忘记要学以致用,没有对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而“路径依赖”似的凭直觉处理了,从而错怪了这位老师,感觉很抱歉。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一直在收集省精品课和研学方案的参评作品,很多上交的作品都不合格,不是缺少其中的材料,就是没有盖公章,很令人恼火。
张主任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人,我也很重用他,但他偶尔也会不认真。这次交上来的两份材料,一份研学方案和一份精品课。看着那崭新的U盘(上交材料要求必须用U盘),我还想,还是他工作比较认真。
可是,当我打开U盘时,发现研学方案标题就用“某某学校研学方案”,这也有点太对付了吧,起码也得以研学主题来命个名啊!看着有点生气。
再看那份精品课的材料,咦,咋没有盖章的推荐表呢?这项目化学习设计方案咋成了一节课一节课的教案了?我顿时就忍不住火了,心里想,“他肯定是没好好把关,老师交上来后,直接当了把二传手交到我这里了”。我越想越气,最讨厌“二传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了。
我打开他微信的界面,直接就发出消息,“张主任,你们上报的参评材料你看了吗?”
然后将错误研学方案的题目截图发给他,并且质问他,“这个就以学校命名?”
“另外,精品课没有盖章的推荐表。”
再将他罗列的教案截图发去,并告诉他“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是这样的。”
最后生气地说:“我真怀疑你看过这些材料没有”“你不能当二传手,你要把第一关”。
随后,他打电话给我,解释说,研学方案是有题目的,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的。另外,有盖章的表的,紧接着又发给我。最后就是项目化设计的问题,跟我咨询了很多。
放下电话后,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我应该是错怪他了。研修方案他可能在忙乱中存错版本了,而盖章的表格后来我在文件夹里找到了,这真是错怪他了。
至于项目化教学设计,此时,我认为他并不是没有看过这些材料,相反他还认真看了,或者是帮着修改了,只是他的水平也就如此而已,否则不能向我咨询那么多该怎么修改的问题。
哎!冲动是魔鬼。不应该冲他发火的。应该“从零开始”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或者是通过询问几个问题,来找到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而不应该这么感性地、凭直觉地、武断地认为他在当“二传手”。
明天一定向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