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杀死我们的将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媒体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语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陈丹青
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好莱坞的未来大片已经给过我们无数个版本,但当我们看完电影第二天不得不像《搏击俱乐部》里的杰克早起上班,日复一日重复着繁冗的工作处理客户信息时,未来只是肥皂剧里的伊甸园,谁也给不了一个想要的未来。
未来,“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正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们过上了不用担心房价和食品安全的生活,人们处于无比“幸福”状态,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未来生活。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虽然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消失殆尽…在这个想像的未来新世界中,人类已经人性消泯,成为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身份、一生命运的奴隶。
如果说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老大哥统治下的世界是“死于忧患”,那么《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将“死于安乐”。而尼尔波兹曼认为在高度民主的现代社会中面对专制至少会反抗,如果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安乐又怎样拿起反抗的武器?
娱乐至死:杀死我们的将是我们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赫胥黎预言中的“美丽新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现在已经到来:“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在“媒介即隐喻”一章中,波兹曼谈到当时的娱乐之城拉斯维加斯时说“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当电视媒介走向人们关注的视野时当时很多美国人对电视给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表示出了担忧,他们看到了公众话语的解体以及向娱乐艺术主导的趋势转变。用尼尔波兹曼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无味的果实,是人性中贪婪和欲望的产物。1985年时波兹曼深切预感电视媒体带来的娱乐化给社会文化带来的毁灭性,虽然30多年后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代表的互联网已经取代了电视成为了主要媒介,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表现,《娱乐至死》预言的终结还是,更深的娱乐至死?
细思极恐。
快播总裁王鑫在2016年快播王鑫的审理案件开庭和百度“魏则西事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技术无罪”也成了当时的热词,对于技术,尼尔波兹曼指出,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偏向,技术是不可能中立的,就像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一样,媒介的技术应用也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态度,甚至生活方式。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认识得以系统化和思辨化,印刷时代带来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而以电报的出现开始人类开始埋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人们失去了交流的语境。公众话语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无能无聊,散乱无序的信息,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被割裂的注意力,人们开始享受这种短暂的欢愉。
电子媒介带给人们的不再是一个单向传播的时代(至少在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的),上帝死了,受众成为了上帝,成了媒介讨好的对象,受众不再需要听那些无聊的说教,不需要看那些生涩难懂的文字,有趣战胜了权威,媒介获取信息的功能让位于娱乐,媒介代替了口耳相传。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总统竞选要像明星一样在电视上发表演说,为什么新闻节目越来越像脱口秀,为什么很多大学老师不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太深入的道理反而讲段子反而更受学生欢迎,
我们已经是全民娱乐狂欢的时代,像尼尔波兹曼的预言一样“娱乐至死”早已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尼尔波兹曼说电视提供给人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我们不仅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失去了对什么是信息的能力。看似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的却是大家都不愿面对的悲凉,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所说,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观之当下,我们的生活早已和各种传媒技术融为一体,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麦克卢汉的观点来说,媒介即人的延伸。很多人,一大早起来,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看着短视频上播放的网红广告,吃着从网上买来的早餐同时预订好了滴滴打车去往公司的路上敲打着键盘。在三十年前的尼尔波兹曼可能没有预料到今天的现状,我们早已乐于这种“娱乐”,并被这种娱乐驯化。
高度先进的智能设备和网络代替了人的思考,大部分人不需要看书探索复杂的真理,也不需要理性的思考,更倾向的是那些不需要耗费脑力,刺激感官浅层次的东西。简短的段子,好看的图片,少数人的思考指导着多数人的思考,娱乐之上蚕食着理性,谎言和虚伪被没有主见的人喜爱。人们倾向娱乐,娱乐也反噬着人的心灵,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让更多的人服务于娱乐。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找对象看重的是外表而非才华,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宁愿逃课在寝室打游戏看剧,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当网红当明星而不是大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扮雷同在宣扬个性的口号中失去自我……因为他们早已被娱乐驯化。
“人们感到痛苦并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美丽新世界》
这无疑是悲哀的,温水煮青蛙这样的谎言却一直在人们身上验证着,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在现在依然验证着,那最后灭亡人类的真的是娱乐至死吗?又如何补救?尼尔波兹曼说,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了知识,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书的结尾,波兹曼对解决问题表示得悲观,他认为只有持久地认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电脑这种或者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而教育成了不确定而又不得以的选择,而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大环境下又如何保证教育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的生活哲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时间的车轮向前滚动着,发达的媒介技术给我们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但是每一种技术都有它的弊端,我们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无法停止娱乐,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娱乐,不知道人类最后是否真的会娱乐至死,但《娱乐至死》就像警钟一样提醒着我们。
相信没能杀死我们的,也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