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猪佩奇的火爆探究二次元IP发展的四个阶段

2018-04-30  本文已影响281人  蕉棠树下的小白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糙汉纸,在身上纹了一只粉嫩的小猪,或者一群萌妹纸,带着很卡通的粉嫩小猪手表,千万不要觉得奇怪。这只叫佩奇的女娃小猪就是这么火。

关于为什么小猪佩奇这么火,网上已经有文章,详细的梳理了小猪佩奇火爆的整个路径,大概可以明白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热衷这只小猪。

然而,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小猪佩奇成长为一个大流量二次元IP,其背后是否藏有一些二次元IP成长的共性规律?

为此,重新梳理小猪佩奇的成长路径。从节目最初上映到成为国民级IP的营销全过程,小猪佩奇花了14年,比周鸿祎拿下杀毒市场绝对地位的时间还要漫长。

由此可见,二次元IP的成型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而这种辛苦和漫长,和IP发展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

image

一、故事创作阶段

《小猪佩奇》的核心团队有三个人:马克·贝克(Mark Baker)、内维尔·阿斯特利(Neville Astley)和菲尔·戴维斯(Phil Davies)。其中,马克和内维尔负责编剧、导演。

《小猪佩奇》价值内核,源自一个小女孩的疑惑。为什么很多动画片里的小孩,都没有父母的陪伴?

孩子的童年理应是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父母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成长。由此,以家庭为核心,信仰温馨的亲情和天真的童趣,拒绝暴力和黑暗,便是《小猪佩奇》的价值观。

这里我有一个观点:故事内核,即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的市场体量,也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一部作品。

一个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愿意接受什么,什么东西是绝对不会接受的,都是由个人认知决定的,即价值观相符才认同。这就是所谓的,三观一致才能长久。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有些二次元作品明明很经典,却难以流行。原因就在于,要么题材过于小众,超出大众的认知圈。要么故事的价值观过于偏激,导致大众无法接受。

《小猪佩奇》传递一种美好家庭生活的理念,天然就能够契合市场大众的认知。这部动画在引入国内后,迅速获得小朋友、家长、老师的喜爱。

在180多个国家,用40多种语言播出,每年收入10亿美元,国内年播放量100亿次以上,豆瓣9.评分2,可以证明《小猪佩奇》有多么深入人心。

因此,在以将IP商业化为目的进行作品创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1、作品的价值内核有多大市场,是符合大众认知,还是只属于某个小众圈层?

2、作品的核心用户是谁,想要谁喜欢作品里的人物?

二、打动核心用户圈层

借用创新的传播规律,如果想要在大众市场获得成功,或让大众接纳一个观点,需要获得15%-18%的市场接受度。

对二次元作品而言,用户区间有一个天然的限制,即用户的年龄。总体而言,用户是以年轻人为主,但不同类型的作品,覆盖的受众群还是会有很大差别。

虽然国内动画还没有出现分级制度,但参照日本电影分级,可以大概清楚不同作品的适用年龄段:

按照产品思维描摹用户画像,作品的核心用户圈层就是第一只羊。用户的年纪多大,是否有自主选择权,喜欢什么样的故事,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需要一一明确。

针对幼儿群体,还需要把家长所在圈层考虑进来,家长的年龄、个性、身份地位和认知资源。

在攻陷核心用户圈层,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检验作品未来是否能够形成IP。衡量的标准就是口碑,多少用户喜欢这部作品,多少用户愿意分享推荐作品,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也决定着IP的存在。

《小猪佩奇》的核心观众群是2-5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往往需要家长陪着一起看动画片。一方面,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要能够给孩子答疑。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也起到监督作用,以免孩子看到一些不好的故事。

另外,家长想要更好的和孩子交流,自然也需要了解他们看的故事,这样才有共同话题。孩子说小猪佩奇,家长能接的上话,才不会造成沟通障碍。

孩子的喜欢,家长的支持,给《小猪佩奇》留下极好的口碑,为小猪佩奇IP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如何营造用户口碑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

1、作品是否能够触动用户的情绪,让用户愿意去分享和推荐?

2、你的作品能够触动多少用户?(口碑力量就有多大)

三、打破用户圈层壁

作品口碑是孕育二次元IP的土壤,然而这样还不够,IP要想长成,还需要从外界获取更多的养分—更多的用户。

当把核心用户群吃掉后,接下来的行动就是向外扩张,吸引其他圈层的用户,扩展作品的受众范围。

这里要普及一对概念,圈层和圈层壁。

产品大神梁宁说:我们都生活在某个圈层里,而且圈层之间是彼此不了解,也很难破壁的。

圈层的特点就是,一群人有着类似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认知观念,会有相似的行为习惯。

梁宁举了一个例子,一款短期小额贷款产品,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是,离发工资还差两个星期,但他实在没钱撑不下去了,需要借200块钱应急。如果深入研究这类用户的关系链,会发现几乎都在同一时间,这条关系链上的所有人都在借钱。

一个圈层会自发形成自己的壁垒,圈层外的人不理解里面的人,圈层里的人也不会主动和外界联系,这和《围城》的关系正好是相反的。

梁宁提到,互联网的核心活跃人数就是458万。因为微信这个十亿级的产品,推出的微信红包功能,自然增长达到的极限就是458万。这就是圈层壁。

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成为超级二次元IP的作品,都是因为在某个阶段打破了圈层壁,然后才获取了大众关注和海量流量。

而另一些也很优秀的二次元IP,都是因为没能够突破圈层壁,或者在小众圈层内持续着影响力,或者就渐渐消退到用户视野之外了。

打破圈层壁,关键是找到能够撬动大众认知的高势能点。

比如微信红包,2015年通过和春晚合作,在春晚期间联合全国人民,摇一摇抢红包,一举撬动大众。仅一晚,微信红包就新增一亿用户。

再比如小猪佩奇,先是有社交媒体做了大量的内容铺垫,然后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一瞬引爆。而引爆点就是一个画在背上的小猪佩奇,以及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

到了打破圈层壁的阶段,寻找高势能点是IP成长的重中之重,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1、从核心圈层向外扩展,要打破哪个圈层壁(目标受众群是谁)?

2、互联网内是否已经有了一个能够助推IP的高势能点?若没有,是否能够通过研究目标受众群的喜好,造出一个有可能引爆的势能点?

四、全面进入大众视野

打破圈层壁,引爆大众后,一个超级IP基本就成型了。基本上大众都会对这个IP有所认知,或是目标用户、或是参与者的身份、或是参与者。可以说,就算你不用、不喜欢,但你也很容易看过、听被人提过。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让这个IP长期持续地维持热度。

到了这个阶段,更需要营销持续发力,持续做一些新动作强化大众认知。在用户决策链条:我知道→我喜欢→我相信→我购买上,吸引更多的人向决策链条的右侧移动。

此外,IP也需要加快商业化的步伐,能够很好的承接有需求的用户。

一方面加快正版衍生品和版权授权的步伐。另外,在品牌跨界、周边衍生品、主题公园等方面,做创新、做创意、做升级。

正如小猪佩奇,一夜之间产品周边遍地开花,相关的品牌联名产品、借势活动层出不穷。总是在一波未平时,另一波又起来,让大众过足了眼瘾,继而不断的剁手。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二次元IP打造的几点观察,当然还有一些想法没能一一列进来,比如各个阶段的具体动作和打法,还有很多相关的不确定因素。

另外,我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疑问。目前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超级二次元IP,比如漫威、小黄人,是如何维持热度的。如果小猪佩奇想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人气,又应该做哪些动作。

image.p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