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写在,微雨笼芙蓉的午后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29人  章小懒_

        老人在地铁上写着乡愁,上班族用薪资单写着冷暖,摊贩用夜市写着生活,邮差用地址写着流浪,思念到处飘散,我却不知用什么来书写一封家书。这是我报名参加“家书抵万金”活动后拿起笔想写一封家书时的内心写照。真正提起笔,脑海中一片空白,就只能一遍一遍质问自己:“思念到处飘散,你要用什么来书写一封家书?”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挺对的,成长的路上我们往往是不停地走出家门,走进学校,踏入社会,与家人渐行渐远,就好像长大与离家是一拍即合的两个词。也有人说“我考了那么多场试,只为了离开家乡”,是啊,但我想问一句:离开家之后呢?是不是也像邮差、摊贩,像老人、上班族一样怀着对家的深深思念?如果是的话,执起笔,回忆一番家人,书写一番家书,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家书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大约在文字产生之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源远流长;随着文字和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家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情达意的功用之上承载着孝、悌、忠、义的道德价值观,“鸿雁传家书”“家书抵万金”饱含深情期待和渴望,它无法称量、无法估价,看着亲人熟悉的字迹,总有种说不出的温情和感动涌上心头。

        说了这么多,纵使家书百般好,在现在忙碌的生活中,真正寄出、真正收到家书的又有多少人?我们生活在这个科技发达、通讯便利、人情冷漠的年代,一次又一次地清理那因众多无聊的、毫无意义的短信而充斥爆满的收信箱,每次到最后都只剩下一片空。于是,只有手机在我们手上发出无情的冷光,照进我们的双瞳,照见一个寂寞的灵魂,一位疲惫的友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和一颗仍在守候的心灵,我们似乎忘记了家书是什么,真正与家书同行的人也寥寥无几。

        曾了解一位与家书同行的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在校生,在微情书比赛中他写道:“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这样一篇文字里,他希望时光倒流,回忆与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时候,家书就仅仅是回忆而已,不难写下。再说点身边的事,25号,朋友寄来一张明信片,背面印有这样一段话“很多时候你会觉察她的温柔,比如一个微雨笼芙蓉的午后”,他在正面写道“我想不仅是微雨笼芙蓉的午后,还有那汇智前的星空”。在这里解释一下,“汇智”是我们国中教学楼的名称。我和他不只是不在一个学校,连省都跨了,见一面难上加难,但是看到他仍幼稚的字,我不禁摇头失笑,心里泛着一道甜。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你还忍心惜字如金吗?

        家书,它可以洋洋洒洒,也可以短小精悍,它可以是你百般无赖时书写的长篇流水、无稽之谈,也可以是你灵光乍现时的一点点感触、一丝丝诗意,只要你的心是诚挚的、是思念的。家书不一定非得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表现,它甚至可以是一片莲瓣、一叶青竹、一粒葵籽、一颗雨花石、一记回忆......无论它是什么,所蕴含的都是你与收信人的点滴故事、点滴美好。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意映卿卿如晤,家书一封,便胜却人间无数。


附赠难写家书征文:

老人在地铁上写着乡愁

上班族用薪资单写着冷暖

摊贩用夜市写着生活

邮差用地址写着流浪

思念到处飘散

我却不知用什么来书写一封家书

古人感叹

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今人惶恐

已有多久没有提起那支孤独躺在桌边的钢笔

莫犹豫

让文字苏醒,反复撩拨记忆里的风景

牙牙学语时

一声baba 一句mama 是稚嫩的家书

执笔画字时

一行楷书的“家和万事兴”是浓情的家书

远家入校时

一个入怀的拥抱 一记偷偷的扭头

是临别的家书

背井离乡时

一通电话的传声 一份细语的叮咛

是挂念的家书

记起了吗

我们都曾用行动书写着篇篇家书

它没有这么难

此刻执起笔

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

和手撑折伞盼家圆的母亲

写一封拖欠已久的家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