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域当年大都护

2022-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人的文化苦旅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文章,文责自负。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地区官阶最高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省级(直辖市)首长吧,也就是正部级或副部级地方长官。

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称谓,普遍由骑都尉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

都护初设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监护西域诸城郭国。

王莽的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废置。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至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乱而不复置都护。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与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

但是,当时匈奴贵族还控制着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等地区,经常出兵截击汉和西域各地的交通,攻杀汉使,掠取财物。

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命赵破奴率军进攻楼兰、车师,并在酒泉(今甘肃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大汉王朝经营西域由此拉开大幕。

太初元年(前104),武帝又派李广利出征大宛,大败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畅通,西域各地和西汉的政治经济来往更加频繁。

于是,西汉把亭障延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又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朝廷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以西“南道”诸国。

西汉时都护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当时称之为都护府。都护是汉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以下,设有属官。

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作为一级行政管理机构,都护府行使任命地方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朝廷政令等职责。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汉开西域后,诸国不需向汉贡赋纳税,汉派驻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员,其给养供奉完全取之于屯田和内地朝廷,不要各国负担。

同时,内地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冶炼工业等由此而传播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提高。汉朝的统一有效的治理,使西域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也符合于各族人民的愿望。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

汉宣帝时有郑吉,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汉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23年),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诸国有四十八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三百七十六人。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74),始以陈睦为都护。

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

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超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汉西域都护府这种管辖方式,也为中国后世王朝开创了先例,十六国后凉吕光在统一西域后,曾仿效汉代,设置西域大都护,行使主权。

唐代,在边区各族先后统辖在一个政府下之后,也分别设置了都护府。唐东北有“安东都护府”;北边有“安北”“单于”等都护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护府;西南有“保宁”“支南”都护府。

这都借鉴于汉代,适应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需要,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