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洞见》:你要怎么吃手里的苹果?
001.认知决定我们的行为
假如你手里有一颗苹果,你准备怎么吃它呢?
不知道。
以前,苹果皮口感磨人,我非得削了它的皮才肯吃。
后来,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我回回都把皮啃的一干二净。
现在呢,知道很多苹果都打了蜡,又了解了蜡的危害,这我吃苹果,还是得削皮…
怎么会这样反复无常呢?
因为我的认知在不断地变化。《洞见》讲,人和人的差异,在于认知。
这些认知的来源,是不同的人对苹果的看法,引导我们产生不同的行为。
我有个领导,吃苹果老削皮,我就说,苹果皮很有营养呀,谁知道,他笑了笑,可能觉得我幼稚,说了一句“说是这样说……”
于是,我就想证明我自己呀,去百度搜集各种苹果皮的好处。
结果却是,说苹果皮被过度宣传的文章也不少,反正就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削皮安全论”,继续吃苹果削皮的行为。
002.行为决定办事的结果
这篇文章,你准备怎么读?
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看,这是一种认知方式。
先提出问题,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快速找答案,也是一种认知方式。
但后者更有效,因为经过大量的实践,信息爆炸的时代,后者的方法直指目标,更高效。
《洞见》里,提到一个认知闭环:
图片来自《洞见》也反映了认知的标准,是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你明白,追女孩必须主动,于是读了一大堆怎么追女孩的书,可是一到关键点,你就怂了。
哪怕你运气好,追得女孩刚好喜欢你,还比你主动些,你侥幸追到了女孩。
你以为自己会追女孩了,其实,若你换一个去追,结果会大失所望。
这就属于认知泡沫。哪怕侥幸得到好结果,但也是靠运气,认知、行为完全没有改变,仅仅是盲目跟风。
003.提高认知的四步法
提高个人的认知,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认知闭环”。
第一步,选择自己需要,被验证过的认知学习。
认知的验证,一是科学方法验证,二是经验广泛验证。
比如,科学验证,人的大脑记忆最有效的数字就是3-5。经验验证,姜还是老的辣。
而我学习写作技巧,这种类型的认知,大多都是经验广泛的验证,那些非常出名的作家讲述的写作技巧,都值得我学习。
第二步,亲身践行,验证认知。
别人用自己例子撑起来的认知,我们未必感同身受,而自己的经历却是感知最强的。
比如我践行《怎么写出好故事》讲述的LOCK系统,原文里面举的例子,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体会不深。
但我看了《头号玩家》以后,我就清楚了许多,感到好莱坞许多的英雄片大多是这个套路。
主角与世无争,因为一些小意外,打开了第一扇门,陷入事件。
然后又因为一些大意外,打开了第二扇门,步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
第三步,从践行过程的反馈和结果里,调整迭代认知。
我觉得自己掌握了这么一套方法,就可以写出一本好小说了吧。
可是,悲惨的阅读量,让我认清什么叫现实。
写一本好的小说,不是靠简单地一个写作技巧就能实现的,它还包括了作者生活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等等因素。
所以,我不光要学写作技巧,我更得多了解生活里的人,提高我写小说的理论基础。
第四步,从第一步开始,重复这个过程。
认知没有上限。就好比苹果皮,从不吃到吃到不吃,都是因为认知变化的关系。
因为变化始终存在,认知也要随时迭代。
特别是认知不是单一的视角和看法,它是一个立体的系统,这个闭环要始终转动,才能不落于时代,保持和别人的差异性。
总之呢,认知决定我们的行为,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
而提升认知的四步法,学习-实践-调整-重复,切记切记,重在实践,改变行为,这才达到了认知的标准。
图片来自《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