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篇】穷逼猫叔的微电影制作方案
诸位以剪辑师为目标的亲们不要觉得这些东西没用啊……
每个行当都要了解一些的…算了不说这个了,说正文吧。
操作部分
摄像最基础的要求,起码得拍的合格,包括
焦实、构图好、运动稳、曝光和色温准、长度够。
可能你要说,有时候我们就是要特殊效果。但那是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下,还是要有合格的技术的,总不能说不会构图,所以总是丢给后期重调构图吧?多浪费画质。
焦要实
实的焦点可以后期调虚,虚了的可没法调实。
焦点,就是对摄像机而言,拍摄的清晰的那个点。这个点是存在于镜头的延长线上的,不是存在于平面的画面上的。比如下图,准确的说,并不是“焦点在画面中央的电脑屏幕上”,而是“焦点在电脑屏幕这个距离上”
这样主体清晰,背静模糊的画面,可以突出主题,减少画面中次要信息的干扰。
这样所谓“前实后虚”、“前虚后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追求的景深,也就是某手机号称的“双摄”的效果。
但是我们正经拍片子时的景深效果,和双摄手机的景深效果的原理是不同的,双摄手机达到景深,可以依靠两颗镜头分别拍摄再合成,而单反和摄像机只有一颗镜头,依靠的是光线传播原理而不是计算机算法。
那么,怎么拍摄想要的浅景深效果呢?
三个途径:
1、光圈,越大景深效果越明显
2、焦段,越长景深效果越明显
3、前景和后景的间距越大、前景和摄像机的间距越小,景深效果越明显
实际拍摄的时候,根据现场环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途径。
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追求浅景深。也就是说,一般地说,背景虚化的不要太厉害。因为背景在虚化的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是可以恰好达到“集中观众注意力到主体上”和“交代背景”的平衡点的。如果摄像师直接给虚化的啥都看不清了,那干嘛还出去拍?在屋里随便放个背景板不是一样么?
构图好
构图是要学习和锻炼的。有一些大牛认为,不要落于构图的窠臼。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已经吃透了所谓的“标准构图”,不然就是纯靠自己的美感来处理构图了,并不是很靠谱。
举例:初学者学到的第一个构图法则,就是三分法。也就是画面横竖打上两条均分的辅助线,会有四个交叉点,主体放在这四个点上,构图比较舒适。
这个法则很容易学习和理解,最好上手,所以是大量构图贴中首推的构图法,所以猫叔也是。
更多的构图法暂时就不讲了,说起来没完了。
运动稳
镜头分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就是拍摄时机位、光轴(也就是镜头朝向的方向)、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其他的就是运动镜头。
比如常说的“推拉摇移跟”,就是镜头的运动方式。在镜头运动的时候,要尽量保持运动的稳定,不要突然变速或者抖动,不美。
刻意的处理不算,比如追逐戏,不稳反而更有代入感。特别是追逐戏的主观镜头。
曝光、色温准
关于色温,回头单独讲一下。
至于曝光,摄像机可以打开斑马线(Zebra)作为辅助,过曝的地方会被打上斑马线(不会录制下来,只是在摄像机的屏幕上叠加显示而已),单反可以打开柱形图。
欠曝的话,后期提升曝光太厉害了会增加噪点,想降噪还得找插件,而且很耗系统资源。过曝的话,后台压回去了,色彩也会有失真,因为细节丢失的比较厉害。当然,一点点还是问题不大的。
长度够
这是一个熟练之后会变成下意识、不熟悉很可能忘掉的细节。
比如这个镜头所需要的是人物从椅子上站起这么一个动作。那么拍摄的时候,要先开机再让人物动作,结束后也不要急着关机,留出至少一两秒,可以的话,尽量留五秒吧。这是为了后期剪辑的时候有创作空间。没有留出足够的剪辑时长,被剪辑师骂娘几乎是肯定的。
工作部分
设备
作为组里的摄影师,首先要对自己手里的设备负责。出去什么样子,回来就是什么样子,注意保护好。同时要熟悉自己的设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心理要有数,方便达成自己或导演的要求。
合作
组里任何一个工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要和其他部门合作。不要觉得你是摄影师就有多牛逼,没有其它工种,你就是个拍gif动图的,还不一定拍的了。
例如:
和演员的合作:很多演员很关心自己是不是被拍的美美哒,所以要不要让演员在现场看到拍摄的素材,你要想清楚。可能你和导演都觉得挺不错,演员自己总觉得不好看,非要重拍。
但是有些时候也是需要让演员看的,特别是非专业演员,总是演的很僵硬,却又死活说不通,那直接把素材甩给他看,让他自己看看自己演了个啥,也是可以的……
和灯光、录音的合作:大家都是为了最终的效果,有时候你选定的机位,可能造成灯光没地方放灯,或者录音没地方收声,要大家好好交流怎么处理,是改变画面,还是增加其它镜头,还是其它的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