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孟母三迁:一根可以自已拿捏的救命稻草
1-
中国的父母重视教育吗?
重视。
我一直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学校在哪里,很多家庭的重心似乎都跟着跑了过去。
更普遍的是,不仅家长的心思跑了过去,就连住的地方都要租到或者买到学校附近才能完全安心。似乎不是孩子一个人在上学,而是整个家庭都跟着在上学。
我发小的家就跟着学校的位置而变动。
小学前五年,她在老家的村子里读村小。她的爸妈就住在村子里的老房子里,一边种地干很重很重的农活,一边陪读照看她的学习。村小里没有开设六年级的课程,所以她们家就紧紧地锁上了老房子的门,卖掉一些老家具和猪,举家到县城里的小学旁边租房子住。
上中学时,她们又搬家了,新家就在中学附近,甚至离学校仅一墙之隔。我在那里玩太晚留下过夜,在清晨都能听见我们学校的第一道早铃。她爸妈也开始在城里找工作了,甚至找的工作也必须是要离家离学校近。
等到她上高中了,我再去她家找她的时候,她们家就又租到了县高中附近。从此我就心里有数了。学校在哪里,她住的地方一定就在哪里。一条很牢的教育防线在她们家建立起来,外人怎么也打不破。
那一刻,我有点感动。我们的父母从不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却总担心自己给予的不够多。多到你上学,我就陪你上学;你到哪里上学,咱们家就去哪里住陪你读。
-2-
这种一定要和学校毗邻的现象似乎的确表明我们的父母都很重视教育,关心教育。
实际上,这种追求教育的热情并不止于改变孩子一个人的命运,更是指望其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即使没有百分百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想着儿女要倾尽可能去上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和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寒门出状元,给了无数家庭希望。家长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是相信孩子可以挣脱出身的限制,在更大的世界里实现自我。
所以,我们的家长要么牺牲掉自己在孩子身边陪读,要么托关系走后门,一定要让孩子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里读书。
我们家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住在村子里,在村子里生根扎脚繁衍往复。可是,到了我这一代,我们彻底离开了那个祖祖辈辈生活过,留下几十年痕迹的地方。
我和姐姐要上大学,并且已经上了大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问我们:你们读书想要读到什么什么时候?那时候我们对读什么学读多久没有什么确切的概念,就只是一个劲地说:一直读下去。
显而易见,那个落后的地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接受教育的长远需求。我们的家跟着我们所在的学校走来走去。它好像长了一条会飞会跑的脚,很难扎下一个长久的根。
尽管租房的人都懂租房的种种不便,可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愿意为了孩子搬来搬去。家里倘若有一个高考生,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是很常见的。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生存状况也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
-3-
现代社会三根支柱被人们总结为:权利,金钱和知识分子。对我们普通人家来说,既攀不上权力的高枝,也赚不到几个巧钱,能拿上那么几个辛苦钱勉强维持普通的生活。那么奋斗成为一个抬得起头的知识分子,至少从表面上看门槛要低得多。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闭塞的地方,越是生活平淡的地方,人就越简单。简单的背后就是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相信读书与生存之间的力量。
这个信念即使到了外面的大城市也不会改变多少,能够动摇的恐怕就是生活带来的残酷的现实了。
租房的家庭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买房对普通人家来说是一种奢望的东西,在大城市往往动辄几百万的价格,打击了很多普通人家在大城市安家,往上一个阶层流动的希望,反而留下了失落的底层烙印。
而这些失落的烙印则成了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会提醒自己:你看,你还在底层苟且呢!你的孩子怎么也不能像你这样没用!
他们曾经天真地以为,生活就像小时候考试考一百分,努力一阵子,就可以考到一百分。现在想买一百平的房子,努力一阵子不够,几乎要努力一辈子。努力一辈子,听起来好苦啊。光是想想,很多家庭就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很多人都说,阶层流动和底层人民根本没有多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知道那些优质的资源都是拿钱垒起来的。
可是我还是看到很多家庭从来没有为此放弃过。他们心里还是秉持着最初的信念:不管生活有多苦,一定要让孩子上学。
所以,租房一代还是选择继续租房。
-4-
既然租房,那么思来想去还是租在孩子上学的附近最适宜。他们不晦于承认自己是租房的,一路走来,他们带着自己的原则和对生活仅有的希冀,常常置身于艰难人世的寒流之中,现实的苦痛一次次地冲击着他们内心的堡垒。
他们住着随时就可能被人叫滚蛋的房子里,但他们的世界不是虎穴,也不是别人看到的狼窝。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住在学校旁边致力于追求教育的人。
仿佛学校就真的是那个想象之中全世界最为圣洁的地方。
我就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有一次,我母亲在我上学的学校找到一个临时工的活。她兴奋极了,走在校园里格外有精神,掩不住的光彩熠熠。她开玩笑说:我这也算是和我的女儿在同一个学校共事了。
更为动荡一点的是那些跟随打工父母在异地就读的孩子。那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搬家了,是彻底的离开和告别。他们往往只在最重要的高考节点才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一旦这个政策也放开,那么迁移流转将是一生的事。
怎么看,这些事情好像大家都一样,好像成了我们习惯就好的生活现实。
我想你们肯定会有人反驳租房父母的做法,认为应该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人的意志和自我选择。
我不知道这种社会现实背后的实际效果如何。我只能套用心灵鸡汤的话说:我不知道行动能不能成功,但是我明确的知道,不这样的话可能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连翻身的可能都没有。
所谓的阶层固化,不过是你很早以前就自己放弃掉给你的机会罢了。没有父母的千方百计和小心翼翼,没有父母的强迫与督促,又有多少人能够自己变强大呢?
我们从小都学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可是这些随着学校搬来搬去的家长哪里比孟母差呢?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这明明就是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嘛!
为什么古代故事版的孟母能够感动鼓舞那么多人,而这个现实版本就应该因为模仿而受到责备呢?
这不过是一根可以任自己自由拿捏的救命稻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