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

2021-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何鎏Leo

很多时候教育中对“好坏对错”的评判,需要思考的是参照的究竟是哪一套“标准体系”?

对一件事,尤其是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往往会急于举证,力求证明抉择的正确性。

但也往往容易忽略对相关方和潜在相关方的影响,缺失综合视角的客观审视。

孩子也是同样,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这个人平日表现平平,却在国际学校里如鱼得水?“肯定是没少花钱……”

体系内有导向,面向之外也伴随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重要的是让孩子伴随他的意志去发展,需要的时候交由他更愿意倾听的人予以关键的引导。

是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在守护着我们,只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容易被忘却,而对他们投入而言就好像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哪怕是生命(董存瑞?邓拓?)

现代更有一些机构在合作中因核心成员展望盈利计划而被挑战“这个阶段正是投入的关键节点,比起盈利我们有更重要的价值需要佐证,而这比起我们的服务者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也是教育本身治理的趋向,很多伙伴受教育行业巨大的政策性调整被迫转型,但事件和趋势的另一层视角是深度思考“行业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择一业而终,跟年代无关,和舆论导向无关,和群体甚至性别无关,只是究竟为了什么而选择?

与国际学校的伙伴交互给我的启示:孩子成长就如同企业职业化发展,没有一条必然正确的轨迹,但我们要让孩子有提前接受挫败的准备,而不是被不确定的一击崩溃。

很多话听着是大道理,其实大牛讲的话也都是大道理,但他之所以是大牛,因为他一直在深耕同一件事,似乎看上去谁都能干,但却只有极少数真正理解其中的机理,并愿意打开自己,会影响的人更多一些,而很多人忽略了人本身具备影响力。

本身受限于……很难去做大的改变,但不代表我们对身边的伙伴价值依存度低,越是阶段紧张,越是威胁生计,也往往越可以看清一个人。

我始终定义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学生”,好的“员工”,甚至不是一个好的“孩子”,只是个还愿意投入热情的普通人。

读书时不喜欢背书被关晚学,工作中的规则破坏王,在家里更是各种找茬,从小到大的评价“皮得可爱”,咬牙切齿中接受着人们的肯定,尽管我知道那只是看到的表象,但也不揭穿。

我也依旧佩服身边的很多长者,把一些平日公开场合无法言表的内容开放的跟我交互,在商业面不断的鼓励并给予极大程度的包容和资源倾斜的支持,并引导在对话过程中对措辞的得体度和表达可以更多练习,不要怕错。

而很多同龄人也是各有志向,在那些看似普通的事上日复一日的死磕着,即保持微笑对身边人的感染,又低调消化和处理着那些不如意。

从熟练中萃取着精华,并乐于分享,在大的整体有着自身的底线,之上又有着宽容,再小的细节也熟记于心,事无巨细,落实到位,就很awesome。

所以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何谓“好的教育”?怎么看待?

是海归,985_211高校,还是其他的高层次学术成就……

我不是很懂,但我个人觉得结果未必是孩子更爱读书,成绩满分。

但孩子会更信任老师,孩子什么都可以和老师聊心里话,孩子在成长中一直记得且力所能及的回馈老师,而孩子或许自己就是老师教育着家长何为家长。

教育一定是多方探索的过程,不只是谁评价谁好。

所以别问怎么看待?或许一起做些什么?

与其做见风使舵的评论家,不如实践中提高深度,做未必一步到位,但不做一定对根本假设没有反馈,更不用谈及固化心智下一些(预设未经证实的观点作为结论)对“青少年”错误引导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副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