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简书的正确方式”(文末10条干货) || 简书,不该沦为“
本文目录:
一、你和简书的缘分是从何而起?
二、当你打开简书时候,面对满屏的“鸡汤”,你作何感想?
三、你写作的“现状”和“初衷”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四、论“写简书的正确方式”
备注:
长文预警(4000字)!!!
重点在第四节。能看完的,都是真心想“内容创业”的人。
一、那我就说说我自己和简书的缘分吧。
我,一个不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白领(一个建材细分领域的龙头品牌的某省运营中心二把手),自己额外再投资了几个小项目。收入不是很多,好的话一年四五十万、行情不好时候一年二三十万。把这个收入水平放到一二线城市也就一个资深小主管水平,放到三四线城市也算一个人模狗样的小资了。
工作很忙,忙到连今年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饭都是充充吃完就继续加班,加上我还是两个孩子的爹。但是我很喜欢“写作”,想过很多种“切入”的方式和规划,但是没有一个是能够实现的(太忙了)。不过从去年的疫情开始,我的职场本职工作没有往常那么忙了,毕竟整个市场大家的业务都缩水了,更何况我们是做建材类。也正因为如此,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12月份)我终于有了时间从事我所热爱的“写作”。
2020年12月25日开始写“知乎”,到现在还差5天满两个月(中间因为公司年会和过年耽误了大半个月),写了10篇文章,100多一点的问答,收获1000个知乎粉丝,账号(还差3000创作分达到)L.7,累计阅读量60万+。
2020年12月31日开始写“头条号”,不过因为年底确实太忙,只玩了不到半个月,写了9篇图文,累计展现量达到600万,阅读量达到53万(8.8%的点击率也超过了93%的同类作者),粉丝500+。(一共有173.16元收益,现在不玩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知乎上看到了关于“简书”的过去辉煌历史。在下载之前,我也做足了功课,对着知乎上关于简书的“神话”逐个检索和查阅......再下载。
然后......
二、当你打开简书时候,面对满屏的“鸡汤”,你作何感想?
嗯,难听的话我来说吧:
挺失望的。
就不逐一列举了,你返回自己的“主页”再感受一下吧。
我来说点真话吧。
从何时起?“创作”变得如此的浮躁了?
诚然,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造富了一方的自媒体人,“内容创业”也应运而生。我甚至认为:千禧年后、特别是2010年之后到现在的这10年,“内容”爆发的能量成称之为继“春秋战国”、“民国”之后的第三次思想爆发。
如何定义?
“表达”的权利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事了,而是全民参与的“表达时代”。
而表达的“内容”,可对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解刨职场的形形色色、可描述对孩子的教育、可专研一道菜的做法、可对明星名流的赞许或者批判......
这是何等的“内容红利期”呀?而且这个“红利期”才短短不到10年,按照对过去内容周期的对比,10年时间仅仅才是开始。
可就在这样的超级红利期,有人在唱衰、有人在贩卖焦虑、有人试图在预谋一场“内容创作的逆流”......
“创作”从此就浮躁了起来。
三、你写作的“现状”和“初衷”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我相信,简书如那些大V所说的那样,曾经一定是辉煌无比,也正因为如此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创作者”慕名而来,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是职场精英、有的是学生、有的是从事传统行业、有的专业媒体人......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内容创作的核心在于“价值分享和传递”,并因此受到认可从而获得报酬。
再捋一捋这句话你会发现,“内容创业”的步骤也就捋顺了:
①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②传递和分享的途径和方法
③获得认可的载体
④从而变现获得报酬
那些贩卖焦虑、唱衰内容创作的人就是将此逻辑颠倒,将“颠倒的逻辑”作为自己的创作内容,狙击后来者的创作之路。
我相信,没人是带着“我只要写了东西就能赚钱”的想法来写简书的(或者其他自媒体平台)。
那么,你创作的“初衷”清晰了么?“初衷”坚持下来了么?
那么,你创作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对于“现状”的应对措施和心态有是什么?
四、论“写简书的正确方式”
“写作”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好的“复利”途径和方式
我相信,一定是很多人看过这句话才萌生了与“写作”的想法和缘分。如果我说这句话是错的,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持这个观点的人,终极的套路是“你写一本书,并且出版了这本书,哪怕是你在睡觉或者度假,只要有人买,你就有版权费收入”,观点再低级一点也就是“被某某机构或者公司签约,收入甚至比你的主业工作收入还高”......
我想说的是:这些人对“出版”和“签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拿最科学的数学统计来说,“出版”的概率是0.02%,“签约”的概率不足0.08%
没错,也就是大概10000个内容从业者里会有2个人能幸运的出自己的书,有8个人能幸运的被“签约”,而且这个数据还只是可被统计的数据,还有多少没浮出水面的创作者连“被统计”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概率比任何公务员考试都难,堪比中头等彩票般的幸运程度。
这时候,你还指望这个“复利”能砸到你身上?清醒一点吧,咱都是成年人了。
况且,“写作”根本不是“复利”。你写才会有,你一旦不写,任何自媒体平台的收益都会停止,哪里来的“复利”?
“复利”是一种运营模式,而非创作的一种形态。
(比如:你因为写作引来粉丝的关注,从而引导粉丝关注你的公主号或者微信,从而以其他的正当方式变现获利)
难道“写作”啥也不是?
倒也不是。
至少我认为:“写作”是自我成长最好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的想法都很多,但是想和做完全是两码事,当你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完整的表达出来,就是自我成长的开始。难道不是这样么?
简书不像以前那么火了,这是事实。
于是就有很多人觉得“简书”已经承载不了自己的“才华”了,走了很多人。留下来的,很多也以“随缘”或者“自我写日记”的心态面对,偶尔发发牢骚、写一些教别人赚钱的点子、时不时吐槽......
我想说的是:那么简书没有以前那么火,也是“千万用户级别”的自媒体平台,数千万的用户还承载不了你的内容?当然,如果你非要持“红利期”观点,确实没有初期时候的红利了。
我还想说:哪怕是现在开始写简书,你一样可以获得巨大的个人利益。作为普通的我们,缺的真不是“流量”,而是“高质量的内容”。
什么是“高质量的内容”?
还真不好去量化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既“细分领域里有足够的深度、见解,善于发现并且转化成为自己正能量的观点,能为读者带来什么疑惑的解答......”
就比如我的这篇文章,在大家唱衰简书的同时(是现象),但是只要你认真去做简书的功课你就会发现,它还是千万用户级别的平台(事实);在大家都在浮躁的创作时候(现象),只要你与众不同,持续输出自己的正能量内容(事实),你还是可以收获机会的。
那么,如何做简书呢?
(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有一种观点:现在留在简书的用户,大多数都是写自己日记的创作者。
我没办法去判断这个观点的真伪,但是我只相信数据:2000万月活用户数。(数据来源与中国互联网白皮书,2020年发布)
好,说重点:
1、别在为了“贝”而去挑战那些多少数量的“日更”(你花的时间和精力,与那些贝相比,还不如去工地搬砖赚得多,想啥呢?),看看那些你的日更都写了啥?有哪一个用户为了你的“牢骚”去买单而关注你、愿意和你发生进一步的交互?好好深耕一个细分领域,你的见解越深越好,不妨大胆的“说实话”(当然,实在平台规则允许的红线前提下)。
2、这是一个“看起来没机会,实则是没有强劲的直接竞争对手”的公域流量池(不知道你能否听懂我这句话?),2000万月活量还不够你臭屁的么?想啥呢?
3、引流到私域流量池,不建议“关注公众号”,都烂大街了还。可以尝试比如“知识星球”这样的社区载体,只要你的观点足够犀利、能给读者解疑答惑,哪怕是9.9元的入会费、甚至是1元的入会费,这都是你变现的最好方式(比起贝而言,是不是好多了?)。
4、记得:流量在于“精准”,而非“量”。一定要努力尝试去做付费流量(别杠,我说的是“努力尝试去做”),这属于“运营”范畴了。没人天生会运营,作为一个老鸟的职业经理人告诉你一句大实话:只要你的“动机”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运营自然而然就来了,不需要你非得啥运营都懂,当你走了一个环节,下一个环节自然就呈现在你面前,以此类推,属于你个人的“运营闭环”就悄无声息的形成了。
5、请记住:“写作”只是途径,而非“产品”。想变现,是靠产品,而非途径。你明确了简书这样的写作途径了,那么你的“产品”是什么?能不能在你这个途径上承载得住?
6、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并非强求你所有闭环非得由自己来出色的完成,要学会“抱团”发展。如果你现在每天写作的时间是3个小时,建议你尝试从3小时里挪出半小时来用心“抱团”,找出与你“内容”相对匹配的博主,彼此坦诚谈一谈(这个又涉及到市场业务板块能力了,别指望谈一个成一个,别玻璃心。谈一个不成,谈10个,谈10个不成谈100个),利益嘛,如果你(资源或者能力)初期出于相对劣势,多让点利益嘛,事情落地了,先不管你能赚多少,起码对于你个人能力来说绝对试一次飞跃式的成长。
7、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去创作,但别怀着“功利性”的心态去创作(再一次提醒:创作只是途径,而非产品),不然最后一定不了了之。
8、每个领域的变现能力都不同,如果是想专职的去做这件事,你一定要学会“选择赛道”。有些赛道需要你花10层功力才能变现,有些赛道只需要你花5层功力就可以变现。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
9、把创作这个周期,不妨拉长打“季度”或者“年度”来规划。
10、最后记住一点:不被随波逐流的用户(不被唱衰和焦虑带走的简书用户),才是真用户,请珍惜这样的用户。
我是“晋亨·蓝振的爸爸”,我们一起认真做简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