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和用户一起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怎么运营
这也是第四轮 MVP,Promotion 的第一讲。有了营销推广的动作,产品才真正做到“闭环”了。
今天让我们和用户一起成长,看看在产品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中,如何与用户同进退,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最适合的做法。
产品的生命周期
一个产品的从无到有,要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
这里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为:验证期、爆发期、平台期、衰退期。
这一讲就来聊聊,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时,都应该怎么做、怎么推。
验证期
验证期是产品正式发布到用户面前的筹备阶段,加上发布之后到开始大力推广之前的预备阶段。
验证期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产品是否真的创造了用户价值,用户愿意用,愿意反复用。我们最先做的“习惯”模块,就是验证期需要不断打磨的重点。
一个产品,除非发现了定位的重大失误,否则应该围绕既定的核心用户,把重要的需求场景满足得越来越好,在单点上扎得足够深,而不要轻易去扩展满足更多需求、更不要去扩用户群体。
这时候,运营主要关注的指标要和用户留存相关,典型的良性表现就是用户用了还想用,成为回头客,以及愿意主动推荐亲朋好友来用。
爆发期
产品验证完成后,常规做法就要开始大面积推广,即进入爆发期。
此阶段产品依然在围绕核心功能进行强化,但用户数会迅速增加,运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拉新。
对照上一讲,这时候会进入很多新手用户,所以要做好“启程”模块,提升用户转化率,而产品内外的拉新动作本身,就是“发现”模块了。
如果说验证期是产品人发挥的主场,那爆发期就转移到了运营人的主场。正确的做法依然遵循试错和小步快跑的策略,先发散地试探各种拉新渠道的效率,再收敛到少数渠道投入重兵。
这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看重某些虚荣指标。比如只醉心于追求用户数的激增就是个深坑。你要仔细地去分析,这些来的用户是不是你的目标用户,最终有多少可以留下来。
平台期
拉新一段时间后,产品会进入平台期。
所有容易搞定的用户都搞定了,单用户的获取成本就开始越来越高。这时候要想继续放大产品的整体价值,就只能依托于提升单用户的价值。运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激活用户,也常常说成“促活”,让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尽可能增加。
具体来讲,用户越来越多,必然出现分化。
早期的、资深的用户,对产品已经很熟悉了,会产生厌倦感,有可能流失,这时候,我们要用上一讲提到的“精通”模块来继续留住他们。
一些对于产品核心功能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强烈的用户,这时候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所以我们要考虑,扩展产品功能了,去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多点出击。
打个比方,美团开始进军酒店、出行领域的时候,就是满足已有用户的更多需求。
同时,我们要开始思考满足更多的用户角色。也就是说,产品的 2.0 版也要逐渐提上日程。即一个大版本的迭代。回忆用户生态图里的知识,你的产品需要与图中更多的角色发生关系、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角色了(参考第 10 讲中培养皿的概念)。而每一个版本,都会要经历自己的生命周期,只不过起点不一样罢了。
在我看来,微版本的迭代,诸如 1.0.1,1.0.2,这是优化功能,更好地满足某个需求。小版本的迭代,诸如 1.1,1.2,是增加功能满足已有用户的更多需求,而 2.0,3.0 这种大版本的迭代,就是要在用户生态中去满足更多用户角色了。量变引起质变,随着用户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需求不同的用户看做是两种用户角色了。
其实,我们的产品,一步步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系统,演化为多个产品组成的产品矩阵,就是通过更好地满足需求,满足更多需求,满足更多用户这样层层推进的。
关于平台期,最后一点是,这时候必须要考虑商业化的事情了,如何把已经积累的大量用户、用户的大量和产品互动的场景转化为现金收入。
衰退期
1.0 版的产品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数据表现都开始下降。
进入衰退期以后,产品仅需要维护,而运营能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榨取产品的剩余价值。对比产品和运营都很重要的平台期,衰退期又需要运营人员来唱主角了。
可以榨取的剩余价值,有如下几种:
-
收入:在敬畏用户、不伤口碑的前提下,从用户身上赚到最后一点钱。所以,你这个时候并不能不管不顾的玩命发广告,毕竟用户很有可能也是你的产品 2.0 的用户。
-
用户:把用户平稳无知觉地导入 2.0,或者其他产品中,就像滴滴打车改名滴滴出行的那一刻。
所以,结合前面平台期介绍的版本升级的概念,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衰退,老产品不一定是没了,也可能是盘子更大了,原来的那块重要性降低了,变成一个可以降低投入、维持现状的模块了。如果你能够一直成功,就可以让整条生命周期曲线一浪一浪往上走,把前序版本的衰退化于无形。
- 团队:让团队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提升公司整体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比如阿里著名的失败产品“来往”衰退了,但其核心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去了钉钉。
以上就是产品的四个阶段,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短则几天,长则几年。
关于产品的衰退
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期望一个已经衰退的产品重新焕发活力,就好比期望一个老人重新焕发青春,可能性不大。
生命周期已经走到衰退期的产品,就让它过去吧,我们不是提到,还有剩余价值可以榨取嘛。就像古代的帝王,也会追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但他们其实已经通过生孩子的方式,在群体上实现了长生不老。所以,公司也可以通过产品矩阵,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式实现基业长青,把基因和价值传递给后代。
长时间尺度:多周期叠加
事实上,产品往哪里走,并不是由产品经理决定,而是由产品团队和用户共同决定的。产品与用户在几年时间内已经形成共生的关系,产品影响着用户,用户也影响着产品。
试图决定产品走向的产品经理,实在有些自不量力。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可以用豆瓣的成长故事来进一步说明产品发展的自主性。
豆瓣最早的产品是“读书”。对于一本书,如果想讨论内容,可以发书评,但是想讨论作者的八卦,怎么办?于是,豆瓣做了“小组”,把它当作“读书”的“垃圾桶”,有些奇怪的话题都可以去小组讨论。
没想到,小组火了。这时,作为一个读书网站的豆瓣,最大的小组居然是“爱看电影”,你看,“爱看电影”背后的人其实已经可以算一种新的用户角色了。豆瓣顺水推舟,又做了“豆瓣电影”,而另一些小组催生出“豆瓣同城”。
豆瓣的演变告诉我们,产品和用户是一起成长的,产品会随着用户的成长,用一个又一个的版本迭代来应对,经历无数次“验证、爆发、平台、衰退”曲线的叠加,最终,只有把用户当作产品的一部分,共创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才是正道。
小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和运营,在不同阶段要做的事情都各不相同。
验证期做留存,爆发期做拉新,平台期做激活,衰退期做变现。随着版本的迭代,成功的产品呈现波浪式上升的曲线,可以把早期版本的衰退化于无形。
而更长期来看,产品和用户生态是协同演化的,各种要素一起,决定了整个生态的走向,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思考题
对产品的理解,我们加上了时间的维度,希望你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一下你现在正在负责的产品。
-
它处于什么阶段?
-
所以应该做哪些对应的动作?
-
它从诞生到现在,用户又有哪些重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