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布鞋,无限母爱
——《一双穿了五十年的母亲布鞋》读后感
又到清明时节,身为炎黄子孙,都要去扫墓祭祖,什么才是最好的祭祖方式,仅仅是去踏踏青?爬爬山?烧烧纸?放放鞭炮?事实上,清明扫墓祭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目的是缅怀先人的养育教导之恩,教育后人要发扬孝义传统。
《一双穿了五十年的母亲布鞋》作者用非常平实朴质的语言,通过一双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布鞋,讲述了 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母爱故事。故事虽然很平常,就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是,却体现出一个没有文化和知识的农村母亲勤俭能干的崇高形象和对儿子的悉心关爱,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缅怀。
母亲很快拿出布鞋并注视作者穿鞋所说的每一个字,和作者对布鞋的描述,字里言间体现的都是母亲细致入微的关爱。作者的两个“也许”猜测,回想当时农村大家庭生活的艰苦,以及参军入伍时母亲的嘱咐在目,和安葬母亲后到父母生前房间看看,发现打了补丁的布鞋带回这些细节的叙述,都恰如其分的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恩和缅怀。作者如此真挚的感情,一双布鞋穿五十年也就不奇怪了。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感情丰厚。用平直朴实的手法,一步步将感情推入高潮,充分地把中国的孝义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
清明扫墓祭什么?就是要像该文作者缅怀母亲那样缅怀先人,常怀感恩之心,做一个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的人!
附:《一双穿了五十年的母亲布鞋》
曾衍存(文章来源于苏维红故事)
也许你会问,一双布鞋能穿五十年?不可能!
我今年六十七岁,四十九年前参军入伍。在我入伍四年后的初冬,第一次回家探亲的当天晚上,洗漱后想换双鞋,母亲很快拿了双布鞋出来,鞋子既干净又干燥。我仔细一看,这不是我入伍前穿过的那双鞋吗?顿时一股暖流涌起:母亲肯定是专为我留下这双鞋的。母亲注视着我把鞋子穿好,说:“蛮好。当兵几年,人长高了点,脚倒没长,鞋还蛮合脚。”
当时的农村妇女都是公社社员,既要在生产队“出工”参加集体劳动,还要操持家务。绝大多数都能勤俭持家,母亲尤为突出,既勤俭又能干。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全家大小9个人的鞋子全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她有多辛苦可想而知。而我们兄弟六人又特别费鞋,我小时候不懂珍惜,鞋子穿不了多久就坏,母亲没少唠叨,说的最多的是:“你真是一只牛!”
按照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我入伍后,这双鞋该给我弟弟穿,但是母亲没有,却留着!真使我感动!母亲究竟出于什么考虑,我不敢妄断。也许是怕我当兵后出什么意外(这种担心是有的,我们家先人就有当红军牺牲的,所以我参军入伍那天母亲在给我煮两个鸡蛋吃时流着泪嘱咐我出外要小心——我现在还历历在目),留双我穿过的鞋子作念想;也许是反正退伍以后回来还得穿鞋,就留着吧。
鞋子布面是黑咔叽布,鞋底是用杂色布底外包白布,鞋底纳满了密密麻麻的粗麻细绳针脚,穿着非常轻便舒服,对于天天穿着解放鞋的一个大头兵来说自不得言,而我更感到一份亲情,一份乡情。
就这样,这双布鞋在我以后每年探亲时都有几天派上用场,即使在我退役参加工作后回家仍然如此,直到十年前母亲去世。安葬母亲后,我去父母生前(父亲先母亲过世)住过的房间看了看,发现那双布鞋仍然摆在那顶破旧大橱的角落里。鞋子布面已洗得发白,一只鞋子的脚尖部位还打了个小补丁。我抚摸着补丁,仿佛母亲的体温还在上面,心中无限感动!我立即将它收入包里带回。前几年,每年冬天我仍然会作为室内鞋穿它几天,近两年因鞋底快磨穿了因而收起,作了藏品,成了我的一笔“资产”。
![](https://img.haomeiwen.com/i4954248/4192511dbc7508d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