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多好。”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曾写字的地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时间好像不太够用了呢。

昨晚我与好朋友聊天,感慨道: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该多好...”

“给我48个小时我也不觉得多呢!”

......

逐渐演化出越来越晚的入睡时间,和只重不轻的黑眼圈。

感觉是一种不太良性的循环,却应该也称不上恶性循环。

毕竟,你在熬夜的同时,别人也没闲着呀。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称不上恶性。


时间最无情。

它从来不会怜悯我们喘息的脚步,无论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时间最温情。

它从来都会赋予我们改变的可能,无论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它的流逝像冬日挂在树上的红叶,

夏天堆在路边的积雪,

稍纵即逝。


分享一个问题

无论小时候或者现在,

我们遭遇不顺时,

可能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怎样做呢?”

然后就是劈头盖脸的,

再做一顿白日大梦而已。

时间不答应,

再多的白日梦也不过是寻求慰藉罢了。

于是更多的时间没有用来解决问题,

反而不断地消耗在自我安慰上。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分享一段高中生活

寄宿学校,一周回一次家。

到了高三更是周六放假周日返校。

一周一周的学习生活不断掠过,再掠过。

学习压力蛮大,但也只是学习上的压力。

若干次考试测试不理想后,

暗暗下定“周末抓紧时间刷题”的决心,

回到家坐到床上打开零食包装,

那股雄心壮志逃遁无形。

于是百因必有果。

相同时间内练习的更少,

就没那么熟练。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哪里好。

无非是多吃、多睡一个小时罢了。


分享一段心理过程

“我觉得自己还算高效率吧”

“只要我能沉下心来没什么事做不好”

“多休息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优势是效率而不是投入的时间”

这部分是一些之前的想法了。

或者说为自己开脱的一些借口。

现在我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

一件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上一些,

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只是完成了一件事情。

这个时间并没有使你在其他方面成长而产生任何价值。

当自己觉得这件事情做的超完美的时候,

往往就陷入一种等待的状态中了。

等待什么?等待后来者居上吗?

为什么不趁这些时间多做些别的事情呢?

我反省后在心里自言自语。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现在我有更多想要做的事情了。


当然了,

只有在一个环境中相对游刃有余的状况下,

才会产生上一段落的想法。

可是现在环境不一样了,否则也不会有文章开头的对话。

其中转变的原因,

不只是因为我进入了大学生活。

我觉得更多的,

还是永远不会变的时间

遇上了会变化的时间成本

“我想有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绩点”

“我想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及活动”

“我想有巨大的阅读量和有意义的交际”

“我想有吃不完的美食、喝不完的奶茶和健康的身材”

......

谁不想呢。

可是为了将每一种想法付诸现实,

除了精力,就是那时间。

时间裹挟着精力在每一天汹涌前进。

留下来的是一些焦头烂额和疲惫。


指针从三转到五,计划单词背一组,实际微博刷关注。

指针从二转到七,计划一道数学题,实际票圈打太极。

不会押韵了,不过意思应该显而易见了。

专注力的下滑使时间流逝的更容易了。

同样是半小时,

想要放过去简直太容易了。

抓住却不容易。

一次抓不住,两次抓不住,

手头的工作一点都没有处理、进展。

到最后,“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分享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前一阵

在图书馆又一次睡过去半小时之后,

我抓起英语教材资料,

赶紧一直学下去直到图书馆闭馆。

期间其实心里一直盘算着,

一会儿回寝室之后还要干嘛。

“要记日记要洗澡要考虑明天的公众号推送主题要写一些数学的思维导图要开始读一本新的课外书要尽量早睡”

回到宿舍晚上10点钟左右。

洗个澡记完日记就已经11点过10分了。

然后便有了开头的那句,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实际上我是乐于做出改变的。

也尽可能的变得高效起来。

于是实际上一边洗澡一边想今天的这个主题。

发现思维导图电子版行不通,马上决定第二天做手稿。

课外书也沉心静气地读上了二十分钟。

之后准备或许会有起色的第二天。

说了很多,有些消极,不过接下来的是一些进一步的思考。


“要是每天有25个小时有多好。”

好是好,不过要看你拿来做什么。

如果你想用这第25个小时学习,

就要把手机扔到一边。

如果你想用这第25个小时拓展视野,

就让手边只留一本书。

如果你想用这第25个小时放松,

尽管戴上耳机打起节拍吧。

如果你想用这第25个小时处理deadline,

就别再吃个这喝口那了。

如果你想真正拥有这第25个小时,

请把之前的24个小时每个“缩短”2.5分钟。

变得高效,变得有目的,变得专注,

只要你去想,只要你去做。

累是必然的。

不累,怎么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呢?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可贵,因为它买不到。

16岁、18岁,过掉了就是过掉了。

也不必为过去的时间里自己的表现念念不忘,

把这些用来念念不忘的时间,

用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去吧。

生活嘛,有时候急匆匆就是慢悠悠。

所以,如果你有和我类似的想法,

在期待一个不切实际的第25个小时的时候,其实不必。

答案都在那24个小时之中。

24是可以远远大于25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