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浪花》我已遇见了这些痛苦,愿意陪你一路前行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桐08

游学,不止是学习,更是关系的照见与疗愈。

这是一篇写在带学生外出游学时候的感悟。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房间,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流转,短暂停留后再返回,这样持续的定期的出行,已经成为每个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我无法猜测这样的经历会在孩子内心留下些什么,因为我童年没有相同的经历。

可我清楚地记得,我印象最深的是儿时和小伙伴一起在大院里疯跑着玩儿,饿了随便去哪家都可以吃饭。那个年代还没有像格子一样的高楼。放学后,三五成群开始跳皮筋,那是小学时期最期待的最开心也最骄傲的事情,因为我总是升级很快。每次都要妈妈在楼上大声喊我回去吃饭,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并约定明天继续玩儿的时间。

即使现在回想,依然会自己傻笑,那是多么宝贵的经历。所以,每次看见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玩耍,我都忍不住听下脚步,就那样看着,看着他们,也看着孩童时候的自己。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孩子有这样的经历,能在成年后微笑着回忆。

可是,我想,我们这样像一家人一样集体出行,孩子们在天地间奔跑,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看不同的风景,吃地道的美食,也是让人难忘的记忆。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和自己的一群伙伴在一起,朝夕相处,晚上还能和好朋友一起钻进被窝里说悄悄话,秘密的激动的兴奋的小时光,比游山玩水更值得期待。

七八岁的年龄,懵懵懂懂哭哭笑笑的友情弥足珍贵。

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可是,所有喜悦的感受,大多伴随着痛苦。成长尤其如此。

自五六岁人际交往敏感期开始,孩子们的生活就开始不同。从合作游戏模式开始,这种叫做“友情”的东西就开始萌芽、生发,各种感受充斥其中,悲喜苦乐,不可言喻又激荡人心,自此开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三年前,这也是我最苦恼的问题。

那个时候,女儿开始小学生活,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认识的小朋友,意味着所有的一切要从头开始。她有强烈渴望想要和新认识的同学成为朋友,她做出了她能想到的所有的尝试。送礼物、分享零食、听从她们的游戏规则、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只是为了能在一起玩儿。这在当时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她为此哭了无数次,甚至很多次伤心地哭着说:“妈妈,我们离开这里吧,我想念幼儿园的小朋友。”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纠着疼。这种疼痛是因为不想她为此痛苦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开始会说教,告诉她,朋友不是靠礼物来维持的,你这样委屈自己和别人玩儿,是不对的。这样的话语背后其实是我的无力,和对她的不接纳。

我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她哭着大喊:“你说我这样不对那样不对,那到底要我怎么做!!?”我顿时无言以对。是啊,我无法用三言两语告诉她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建立关系同时又尊重自己。因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这个关系里兜兜转转,都在学习如何和自己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

于是,我不再说过多的话。我看到自己正在剥夺她成长的机会,企图帮助她逃避痛苦,而忘了这些是需要她自己去经历的。再从这份体验中积累自己的人生智慧。

这一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很难。看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我自己调整心态,接纳与放松自己,然后全然信任与陪伴她。

我向女儿传达的不再是我的无力和对她的指责,而是我了解你的痛苦,我愿意陪着你,我相信你自己会从中有所收获。

她依然会哭着说,不要在这里,因为没有人玩儿。我会抱着她,告诉她,我知道她想念以前的小朋友,希望也可以和现在的同学开开心心一起玩儿。她说是的,情绪有所缓和。然后开始具体说发生了什么事儿。我知道这个时候她已经从情绪里慢慢出来了。我依然抱着她听她说,给予理解和回应。整个过程,我感觉到她僵硬的身体在渐渐放松,与此同时,情绪也在流动和转化。

这样的对话模式反复进行,持续了大概半年之久。虽然中间有各种愤怒和委屈发生,但整体状态趋于稳定的速度越来越快,她自己理清问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后来的时候,我会故意试探性地问小妞:“现在还想离开这里吗?”她会犹豫一下。若有所思地说:“妈妈,其实我发现,也不是我想的那样。你看上次我们在农庄玩儿的时候,就特别开心。而且还有人邀请我去家里玩儿呢!”我看着她很认真很开心的说话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式了,并且从中体验到了快乐。

同时,她还满脸幸福地说:“妈妈,除了这些好朋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发现你和其他的老师都对我很尊重,这在以前的幼儿园是没有的,所以,还是这里好。”我轻轻地抱着她,说了句“我爱你”。

很多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对孩子们表示由衷的敬佩,因为她们总能发现生活中的和他人的美好,能够单纯地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带评判地看待任何事物。

这份善良,恰恰是我们成人最缺少的。

自此之后,女儿还会偶尔因为朋友而伤心难过,但她已经有力量去完全经历这份痛苦,并很快从中走出来。这不再是她生活中最头疼的事情。快乐和笑容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作为妈妈,还是作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闭上嘴巴,依然是对我们很大的考验。这份接纳背后是对孩子们深深的无条件信任。这份信任没有强加任何的期待,甚至不需要语言,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几分钟的等待,孩子们已完全接收到。自这一刻开始,孩子们知道,我是被爱的,我的任何情绪都是被允许的。力量开始萌发,开始去表达自己,去犯错误,去看到错误,去一步步真正成长。

我想,游学的意义,除了看到不同的风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在长时间的行走和互动中,会通过一些问题的呈现看到对方,也从对方的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从这个接纳和尊重的环境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我想,在孩子们成年之后,再回忆这一次次的外出,他们会激动会感动,因为某个儿时好友,某件小事,会由衷地微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