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易经》「三至」(下)

「至神」用来形容「易」,总给人以终极评价的味道。《系辞》坚持「动静二分」,并不以「神」自诩。「静」与「动」的分量对比,「静」远远大于「动」。现实世界与人视野所见的现状,并不一致。其中的区别,在于存在与认识之间无法弥补的距离。
「至用」,《系辞》细分为「四尚」来表达,而「四尚」的出发点是「人」的利用。遗憾的是,「易」无论怎样包罗万象,「人」所知有限,可利用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环境加之于人的制约,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对易的「利用」,与「易」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同样存在不可弥补的差距。「易」对于人的现实用处,与「易」对于人的理论价值,二者几乎不存在对等的机会。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一句看似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话,深藏玄机,分量十分重。
「极深而研机」价值何在?「联」和「挖」。
「联」有并联、串联、牵连。
「深」并联了「至精」和「至变」。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结构的组成,一个是过程的演绎。「至精」的直接效应是「易与天地准」,就是说易的模拟完美无瑕。
「至变」的演绎再现了世界的存在,虽然是对现实世界的演化的描述,但是由于超出了人的视界,人所能看到的过程,不仅可能仅限于「易」,而且仍然非常有限,难以全面把握。客观上《系辞》没有办法突破人的局限来传达现实世界的真相,因此,「至变」成了唯一的期待。
并联产生了比较。这种对比,增大了理解现实世界的的几率。同时,二进制数的认识与利用,彻底颠覆了知识的传统,极大的改善了人的视界。二者的合力,就让「君子」的诞生呈现出一丝可能。让未来透出朦胧的希望之光。
「深」同时也串联了「至变」与「至神」。由于「至变」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属性,所以,「至神」的推出,就成为人了解「至变」的一个窗口。
严格来说,「神」并非一个「科学」的总结。无论是将「六爻」的串联表达为「神」,还是将元素的动态命名为「神」,都非必需,新的概括,没有带来任何的新意。
仅仅是「人」需要这样的表达。「人」之所以出现「神话」和对「神」的膜拜,是一种需要。最初的造「神」者,应该就是「圣人」。这反过来说明,《易经》关于「神」的设定,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墙里开花墙外香。
世俗的「神」意识,与《系辞》的「神」设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在一起。完美体现了「知识」与「传承」的相互对立、依赖和互动。由此也可能看出,造「神」的原因与企图。
「机」在「三至」里面的地位虽然重要,但尴尬,上下不靠,前后不粘。「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巧妙地在「机」与「变」以及「神」之间,搭建了一种「牵连」。
「变」是「机」的来源,「变」不存在,「机」不能独存。也就是说,「机」是「变」显露于外的一点痕迹、一丝端倪。同时,「机」是「神」与「人」的联系纽带,没有「机」则不知道「神」,通过「机」才能发现「神」。
正常表达的后面,总有些东西深藏不露,无法言表。想要知道就需要「挖」。而「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有助于展示这些深层的、幕后的内容,所以是「挖」。
1、挖作者动机。
「圣人之所以……」的句式,挖做的理由。表面上「三至」是理由,其实不然。「三至」属于「做」的范畴,至于为什么做,原因在外。
「圣人」创作「易」目的是「至用」;「三至」的共同归宿是「至用」;「圣人之道四」之一,也是「至用」;「三至」缺少的那一至,同样是「至用」。
《易》千道万道,对人一无所用无道可道。因为人需要「易」,「圣人」才创作《易经》。「圣人之道」的根本大道,是「至用之道」。「卜筮之道」不过是障眼法,为传承所累。
「至用」的前提是有需要。一方面,「圣人」不需要「易」。「圣人」留下传承,是单方主动,赠与的性质,没有牟取私利的诉求。
另一方面,当时的受众、或者说任二传手的原始人,也不需要「易」。人的历史长河至今,都不可能产生对《易经》的真实需要。
「人」需要「易」是被动的,如婴儿之于父母,只有仰承之恩,没有力拒之能。是突发的,总有这一刹那。
2、挖传承方法。
「至用」是对传播规律的利用。《易经》要实现目的,需要传承的安全、完整与不间断。怎么做到?有用才有可能做到。「至用」骨子里是《易经》传承的手段。
被隆重地推到前沿,以确保传承的「至用之宝」,是「卜筮之道」。按常理,卜筮小道也。但是以「圣人」之贵、《易经》之尊,奉卜筮为「道」,常理之外,别有缘由,不足为外人道也。
「极深而研机」,后人通过学习,得以通过「易」来追求这一点。同时,《易经》创作之初,作易者为了确保传承,也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反过来说就是,如果《易经》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易经》的命运,就算躲得过战争以及秦火,也不见得就一定会比《乐经》好多少。
3、挖一线生机。
关于「深」,《系辞》主张「极」,究极的意思。但是《系辞》的主力担当却是「易简」,因此,「深」并不是《易经》自己为自己准备的。
关于「机」,《系辞》强调「研」,也就是不管「机」在或者不在,有或者没有,先研究。「圣人」这样做,结果是现在有《易经》;后人这样做,则是希望或者寄托。
寄望于未来正确的环境、时间以及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