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书写生活写作者的自省读书写作思考

不是少年不能言

2015-06-07  本文已影响81人  钱小小春

有时候才会想起来,我高中时是文学社的一员。

但我经常惊讶于现在的自己语言是如此贫乏。微博、朋友圈里转发分享时,我习惯性地发几个表情;原创的内容,说得都是极其“接地气”的话(对,更像是“说”,而不是“写”);拍了一些照片,想配些文字,真是一句话都憋不出来。对了,我想写博客两年了,这可能算是第一篇。所以我真的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不再能写文章,在需要文字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

我不太喜欢看别人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要求自己别矫情。不伤春不悲秋,不唧唧歪歪。但其实哪有那么多负担,反而偏需要矫情一点,才能慢慢说开、理顺。若是什么都不值一提,那的确就是将可说的话扼杀在摇篮中。这样过于苛责的标准,渐渐让自己没了太多废话,甚至,能说的越来越少,真的变得不值一提。回想学生时,为博能在课堂上被念一念作文、或者打开作业本时除了“阅”以外的一两句圈划或点评,每经营一篇文章时,还会刻意酝酿一些“亮点”。或许现在也应该心态放开一点,那些矫情的文字啊,至少把他们想说的试着说出来了一点。

我觉得纸笔写字好慢,而我回家后已经习惯不打开电脑了。这也是原因之一。没有一个书写、创作的环境和习惯。即使突然想写,也是极慢地进入状态。更不提渐渐被碎片化的注意力、想要早点休息、生活琐事等诸多限制。这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和学生时代相比,时间一直是需要挤的,然而学生时每天都会固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坐回书桌前,提笔写字。想来有些怀念。

还是输入输出的问题。每天上网,看得并不少。然而研究的领域,也不够深入、专注。更没有有意识地做一些整理、深入思考。更大的困惑是,每天庸庸碌碌地生活着,也忘了在一些感兴趣的领域做一些积累。想到读书时努力想要读些课外书、发展一些兴趣的自己,简单专注,真好。就像看了书最好用分享和复述的方法来加深理解或感受,的确也应该习惯用输出来整理输入。

还有一个自我角色的问题。语气会塑造出一个形象。反过来,写作者最好先有一个心中的形象。你可以是幽默的,深情的,青春的,无赖的…写作的乐趣可以在于你可以变换形象。我惊讶地发现,虽然我总是希望写博客,但我总停步于“写不出来”。或许我应该定位于,“我想做一个怎样的博主”,而我写不出来是因为,我的形象,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觉得我没什么特别的好说。

原来,我说不出话,是因为没有找到那个“我”。

所以这样,先从“我”开始,真诚地做一个有一点点自恋的人(这样才能慢慢培养感觉说出更多的话,而不是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说的话一定不重要)。

我终于有点明白,我说不出话,不是我没有想法,而是我没有看清“我”。而我平凡普通到说不出特别的话,不是我的内在太少,而是有太多面混沌作一团。

回忆起中学时还写文章的少年,少年时不说意气风发,至少没有那么多顾忌。哪怕幼稚地谈梦想、谈文化、谈社会…她都有了第一步——创作者不怕暴露自己、寻找自己的天真与勇敢。重新做回那简单的少年,重新开始书写。仔细想想,没有点认真劲,这一生能写出几篇文章,做好几件事情,想明白多少道理,做好一个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