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梦想

从写不出来到快速写出文章的方法是……

2021-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麦穗学习社

提到写文章就感到头痛,不知道写什么;虽然开始写了,但是很快就写不下去了;无法写出完整的一篇文章。

你有这样写文章的烦恼吗?

今天给小伙伴们带来的是《10倍写作术》这本书的解读,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以上烦恼。

知道了写作秘诀,让你不再惧怕写文章,也可以快速地写出一篇又一篇易读又实用的好文章。

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特别容易上手的书。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写作中的某一个步骤,而且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当你阅读完本书,写作方法便会了然于心,甚至想要跃跃欲试。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写作达人上阪彻,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主要工作撰写商务书籍,采访各界著名人士。

商务书籍一般一本书10万字左右,上阪彻只需要4-5天的时候就可以完成,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写1本书,1年12本,多的时候14本,而且写的书都很畅销。

上阪彻每天都在写文章,并且以此为生,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职业作家。

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超高速写作方法,这些方法都源于他多年的写作技巧和做采访工作时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我将按照写作前要明白的事儿、素材收集的原则、素材收集的方法、如何组织素材、执笔一气呵成和文章的推敲修改,这6个部分来介绍本书,让你立马学会快速写出文章的一套系统方法。

01.写作前要明白的事儿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有写文章的烦恼源于缺乏素材意识。

素材就如同我们盖房子要用的钢筋、水泥、砖头、木材、门窗等,只有这些准备齐全,施工才会顺利。

写文章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准备好素材就开始动笔,多半会让你写不下去。

新闻记者如果不采访,就没有新闻素材,写不出报道;小说家如果没有人物原型的素材也写不出小说;上阪彻这样的职业作家,如果没有素材也写不出文章。

写作小白往往把关注点放在怎么写的方法上,很少会注意到应该写什么。

很多人都应该有出席亲友的结婚典礼的经历,上阪彻印象最深的是某位新娘叔叔的致辞。

从小到大的侄女要结婚了,叔叔代替新娘已故的父亲万分紧张地登场了。他明明准备了演讲稿,但一上台就结结巴巴,站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

然后,他索性放弃演讲稿,一边流泪一边开始讲起和新娘有关的回忆,包括她的父亲生前如何宠爱她。这些内容特别震撼人心,于是婚礼现场开始传来抽泣声。

台下的人之所以感动,是在于他说的“内容”,而不是他的“说话方式”。

如果他叔叔照搬那些耳熟能详的致辞,上阪彻及台下的人就不会被感动了。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而是文章的内容,即写作素材。

有素材就能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烦恼。

从我们决定写文章开始就要竖起天线,像雷达一样留意相关信息。

02.素材收集的原则

明白了素材的重要性,还需要知道收集素材的两个原则,才会让我们快速又准确的收集到需要的素材。

▍ 第一个原则: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

如果被问到:你接下来想要写什么样的文章?

你的答案可能是:公司内刊随笔、新商品宣传文案、网络报道等。

这些写之前就已经明白的文章目的为“表面目的”,但是为了正确快速收集素材,还需要挖掘“表面目的”背后的“真正目的”。

只有表面目的,我们无法判断,要收集的素材是否为必要的素材。

只有先确定“希望这篇文章的读者感受到什么?”,才能开始收集正确的素材。

从“表面目的”中挖掘出“真正目的”

明确了真正的目的,我们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素材。这样就不会在开始写之后才发现不对劲,然后又开始重新收集素材,导致事倍功半。

▍ 第二个原则:读者定位,也就是确定文章的读者是那一类人。

明确了读者是谁,才会写出他们理解的,以及希望了解的内容。

作为作者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文章的好坏,而是所写的内容对读者是否有用。

如果不想象读者就开始写,就像在黑暗中演讲,不知道台下坐的是谁,演讲内容可能不合时宜。

写文章时,情况也一样。什么样的人会读,想让谁读?对象不同,素材也要变化。

如果读者定位方向有很多,无法确定时怎么办?

这里有两个方法:

用年龄和特征来想象特定的读者层,比如:30多岁,在大公司工作的男性;进入公司3年 左右的人。
通过设想读者烦恼来想象读者层,比如:20多岁就考虑跳槽,但不能踏出第一步;30多岁的时候成了队长,但不擅长在人前说话。这种做法在营销界被称为“人格设定”。

通过以上方法逐步缩小范围,如果还是觉得太宽泛,可以在熟人中找到一个可能成为读者的人。

一想到那个人的脸,就可以想象到需要的素材。一边在脑海浮现特定的人一边选择素材。

或许有小伙伴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确定读者?太麻烦了,只要一开始就写能让所有人接受的文章不就好了吗?

上阪彻说:并不是说面向某一个人写,就一定能让很多人接受,但如果一开始想写让所有人接受的文章,结果很可能无法让任何人接受。

阅读文章的人,说到底,是拥有不同性格的人。

如果读者定位模糊不清,就无法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比较好。

写作过程会产生:“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我想写些什么呢?”的困惑,导致文章无法让任何人接受。

有了读者定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作者自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要写与自己身份、地位、才能、资历等不相称的内容。

读者有时会留意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比如村上春树有一本名为《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畅销书。

如果作者不是小说家的人来写,可信度又有多少呢?读者会认为:“这是你该说的话吗”,“你还不够格”。

03.素材收集的方法

明确了收集素材的原则,下面就是收集素材的具体方法了。

▍ 把所见到的变成素材

去某一个地方所见到的人和物的外观特征以及周围环境,要记录下来。

比如采访某位老板的时候,他的办公室的陈设有厚重感。

那么,墙壁、地毯、桌子、沙发的特征,从窗户向外看去的景色等,这些体现厚重感的具体内容就应该记录到笔记中。

通过把所见写入文章,就可以向读者具体展示老板的办公室的厚重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

除了听觉、视觉,还要充分调动触觉、嗅觉、味觉等,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认真记录到笔记中。

是不是突然明白了小说为什么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了,是为了让塑造的人物更丰富,更有画面感。

▍ 把自己的感觉变成素材

遇到特别触动自己的素材时,把自己的体验、内心感受和见解也记录到笔记中,因为作者的亲身体验要比道听途说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写手帐的习惯,他们会将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感记录到手帐中,即每天的随感。

这些随感都是珍贵的记录,会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

每天坚持写随感,自己的感想就会得到积累,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感动,这些对事对物的感知就会变得敏锐。

▍ 把聊天内容变成素材

通过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得到很多素材,别人讲的故事,他人的观点等,这些都可以记下来。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所列举的例子,很多都是来源于,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所以我们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素材来源于生活。

▍ 漫无目的的收集素材

我们在刷朋友圈、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时,也会遇到很好的素材。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把目光放在内容上,还要想一想,我是不是可以记下来,方便下次写什么的时候引用一下。

我们在很多文章中,经常见到作者引用知乎上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记录看到的比较新颖的观点,作为我们的素材。

说来也奇怪,有时候越是漫无目的的逛这些平台,往往越容易遇到好的素材,一定要及时的记录啊。过后想起来再找,太难了。

▍ 学会一边做某事一边收集灵感

我们越是刻意去想素材,越不容易想出来。很多人在跑步中、洗澡时反而会产生很好的点子。

上阪彻说他一边跑步一边呆呆地想事情的时候,很多创意就会突然冒出来。

当我们坐在桌子前,苦思冥想也写不出来时,放下笔,做点别的事情试试看。

▍ 记录的载体

说了很多素材的收集方式,一直强调要记录下来,那么我们记录的载体是什么呢?

上阪彻说我们素材记录本要随时随地携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时随地的记录和查阅。

满足这个条件的笔记本可以是电子笔记,比如: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印象笔记、石墨文档、锤子便签等等。

科技的发展带来太多便利的记录载体,我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就好。

我们在写文章之前,不仅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素材,还要尽早收集,因为临时抱佛脚的素材质量通常不高。

素材积累的越多,我们的写作压力就会越少。

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喜欢做笔记,但是这些笔记都会成为以后要写的文章的素材,而素材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的。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作者李笑来曾说: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04.如何组织素材

素材积累齐全以后,接下来我们开始对这些素材进行编排。

在排序前先把我们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可视化处理,把它们全部都整理出来。

上阪彻说他在写文章时,会将手机里的素材同步到电脑上,一边排序一边准备写作。将排序后的素材全部打印出来放在手边,边看边写。

只把素材罗列出来是无法成为易懂的文章的,那么如何进行文章的编排呢?

上阪彻给出的方法是:

假设读者就在你眼前,像对话一样来写文章。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该如何表达清楚,这对写出易懂的文章很重要。
想象对方的知识水平和信息理解能力,揣摩对方的兴趣点,就可以想出更容易让人理解的素材编排顺序了。

▍ 注意点

文章的开头要避免以第一人生“我”开头,因为不用说读者也知道文章内容是你的所见所感,会让读者失去读下去的兴趣。

开头尽量用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印象深刻,具有吸引力的素材,才会让读者继续读下去。

文章内容很好,开头让读者失去兴趣就太冤了。

开头可以去模仿那些吸引我们的文章,他们是怎么开头的,仿写一个开头用于我们的文章。

此外还要注意文章最后的收尾,文章的收尾直接关系读后感。收尾不需要意外性和冲击性,写出总结性的结论就可以了。

我们在收集整理素材的时候就可以思考,哪些适用于开头和结尾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全体素材的分配。

05.执笔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却往往一挥而就。

文章素材收集齐全并且编排好顺序后,就要快点动笔,一气呵成。

初稿避免完美主义,不要希望一下子完成终稿,好的稿件都是修改出来的。

动笔的过程出现任何小问题,比如遇到待查询的资料、不确定的措辞等也不要停下来,做好标记之后在查,继续写,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停下来。

快点动笔的好处是,可以留出来时间,让文章“放一放”。

因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容易兴奋,失去理性。稍微放一放,再拿出来读,可以重新获得客观的观点。

上阪彻用他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写作过程中,不断停笔,无法写成一气呵成,内容连贯的文章。

06.文章的推敲修改

推敲的意思是:对诗词和文章反复斟酌、考虑。

推敲遵循两个原则:通顺易读、清晰易懂。

▍ 根据通顺易读原则进行推敲。

第一步我们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推敲。

按照以下步骤逐条检查:

逻辑是否有破绽?
是否欠缺说服力?
素材的配置是否合适?
是否可以一气呵成的读下去 是否有内容重复的地方?

刚开始推敲的时候,注意不要进行修改,而是将问题全部挑出来。

处于推敲阶段的文章只是粗略完成,所以语感和文章的节奏感有错误、有违和感是正常的。

第一步推敲最接近读者视角,不要一味修改细节,而忽略全局观点,主要目的是确定整体结构是否紧凑、内容连贯。

第二步填补“说明不足”,消除“厌恶感”。

按照以下步骤逐条检查:

是否有意义不明,解释不清的地方?
是否有对读者和文章相关人物不敬的措辞?
内容是否有引起读者反感和气愤的地方?

第三步把握文章的节奏感。

我们在一篇文章中会用到很多素材,有的是引用名人名言的,有的是摘抄他人的。

每个作者的叙述手法,表达方式不同,要保证叙述、描写、引语、背景在文章整体中的平衡。

第四步进行量的调整。

数量上:通过删减关联性不大的内容,调整到符合平台要求的字数。

质量上:确保无错别字、漏字。

我们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进行推敲,是最高效最快速的推敲顺序。

▍ 根据清晰易懂原则来进行推敲。

关于专业术语的使用

要以“读者一无所知”为写作前提。

专业术语、生僻词语,都要简明扼要的解释清楚。

比如“KPI”是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简称,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像这样稍作说明,文章就会变得易懂,读者可以看明白,所以写文章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

关于形容词的使用

写文章费时的其中一个原因总想使用形容词来表达。

所以,拼命地想合适的词语来表现内容,纠结烦恼很久也写不出来,速度自然会慢下来。

这里推荐一个让文章生动有趣的小方法,把形容词换成具体的素材。

比如要求你不使用形容词来表达“非常寒冷”的意思。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戴着手套,手还是冻僵了;看着窗外,屋檐下结的冰锥快有20厘米长了。

通过素材来描写事实,和用形容词“非常寒冷”相比,是不是可以让人具体想象“非常寒冷”的画面了?

重新检查文章,如果形容词过多,请把它们换成素材。

在正式提交文章之前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推敲修改,来提高我们的文章的质量。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解读的有关快速写出文章的方法步骤,下面来总结一下:

1、我们首先知道了文章九成是靠素材,素材的质量决定了我们文章的质量。
2、如何快速准确的收集到素材,需要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另一个是读者定位。
3、通过所见、所感、聊天、漫无目的、无意识的方式收集素材,一定要随时记录,不要过于相信我们的大脑。
4、把素材可视化处理后,想象读者就在我们面前,以对话的形式,对我们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排序整理。
5、动笔写文的过程最好一气呵成,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有连贯性。
6、遵循文章通顺易读、清晰易懂的原则对文章进行推敲修改。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解决文章写不下去的烦恼啦,小伙伴们学到后要实践起来哦。

任何一项能力的习得都是大量刻意练习的结果。在正确的方法下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都会拥有快速写出文章的能力。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

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肯定是有来历的。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