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简道读史笔记每天300字

为什么快乐总是那么短暂?回到马克思那里找答案。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22人  自由的阿涛

为什么快乐总是那么短暂?‖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心得体会1

正月十五、十六过完了,春节的快乐正如昨晚那绽放的烟花一样成为不可挽回的过往。

上学的该开学了,上班的也都收收心,老老实实投入到新的紧张工作中,外出务工的人们告别家中老人、孩子,又踏上了离家的列车,开启了新一年的奋斗。

放假是快乐的,但是假期是有限的。相聚是快乐的,但快乐总是那么短暂。

于是,刚开学,就计算着什么时候放假。刚上班就盘算着,清明小长假、五一小长假要怎么度过。还没有走到火车站,就计划着下次回老家是五一呢?十一呢?还是再一个春节呢?

谢霆锋的一首歌表达了人们的普遍心情,“愉快那么快,不要等到互相伤害……”

人们可能要问问,为什么愉快那么快?为什么快乐总是那么短暂?

这是个问题!是个类似于“to be or not to be”的有深度的哲学问题!既然是这么玄乎的哲学问题,我们还是再回马克思那里找找答案吧。谁让他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不忽悠人、不故弄玄虚的、只说大实话的唯物主义者呢!

皓首穷经,从手头的1985年人民出版社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的第1卷开始找吧,终于在第42卷的第45页-181页找到了答案。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可是1844年26岁的马克思在巴黎流亡期间写下的手稿啊,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图片来自网络

答案就在写手稿里。在这里年轻的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正是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才造成了我们快乐的短暂。且看,26岁的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1.什么是异化劳动。

讲这个概念之前,先来明确以下三个概念:

外化:人的生命力量通过劳动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过程,就是人通过劳动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产品中的过程。

对象化:劳动的外化过程,结果是生成特定的产物、成果或对象,也就是讲劳动被固定在某个对象中形成了劳动的产品,这个劳动的实现就叫劳动的对象化。

异化:劳动的外化和对象化并不一定就是异化,异化是指外化的结果,对象化的对象,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失去劳动者自身的控制,那外化和对象化就变成了异化。

有了这三个概念再来讲“异化劳动”。

图片来自网络

异化劳动就是劳动的异化,就是劳动的异己化,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中与他人结成的关系,本来都应该属于劳动者本人,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都成为外在于劳动者的力量,成为劳动者没办法把控、拥有、主导的外在对象。

通俗一点理解,可以认为劳动和劳动者出现了背离的现象,本来是劳动者和劳动应该是同一的、一致的、一体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越来越控制不了劳动,导致背离现象的出现,正如背离是发展中的问题一样,异化劳动也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和背离一样要在继续发展中去解决。(这种解释可能不是完全符合经典作家的定义,但是有助于理解,尤其是有助于有炒股经历小伙伴的理解)。

试想一下,劳动和劳动者背离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还能快乐吗?既然劳动过程中不能快乐,只有不劳动的时候才有乐趣,那快乐的时间当然短暂了。

从异化劳动的定义中可以发现它有四个规定,下面分别予以阐释。

2.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

异化劳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的劳动产品同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结晶,是人的生命力量的产物。但劳动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可能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成为不依赖于人、不属于人、反过来还压制人的东西。比如,建筑工人辛辛苦苦建造了美丽的房子,但是工人们自己却住在简易工棚内,社会上的人们耗尽自己辛苦劳动的攒下的积蓄甚至两代人、三代人的积蓄付了首付购买了房子,但是自己也成了“房奴”,自己住了房子,但是也成了房子的奴隶(实质是银行贷款,即资本的奴隶)。

这样的日子,当然快乐不起来了。

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无力,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3.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的劳动活动同人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的结果上,也表现在劳动的过程之中。就是讲,不是人们自主的支配劳动,而是被劳动反过来支配人自身。在这样的劳动中,人们感受到的是被逼着干活,被强迫着干活,如果不是为了挣上两块钱,如果不是为了生计,才不愿干活呢?

看看马克思怎么说: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所以才会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但是没有钱,想看也看不了啊,劳动是挣钱的手段,是满足劳动需要之外的“我想去看看”的手段。四处去看看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很难得啊,于是吃喝玩乐成了逃避劳动后最美好的享受,这种享受终归还是劳动之余的、还是短暂的。

“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什么意思呢?劳动才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机能,但在运用“真正的人的机能”时,人总觉得自己不像人,觉得像动物一样,觉得受苦受累。

所以,从这一点讲,靠逃避劳动获得长久的快乐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那样连人都不是了,就成为动物了,估计没人愿意为了长久的快乐放弃做人的荣光吧。

4.异化劳动的第三个和第四个规定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个规定就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这比较难理解,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人自觉地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共同过着类生活。也就是讲,人不只是单个的人,而是有着共同特征、属性的一个种、一个类。

人在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过程中,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同动物的直接生命活动才区分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对自己的生命活动,动物是无意识的,不会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成对象。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描绘的多么美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为了肉体的存在和享受,不顾类生活,不顾长远利益,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劳动。这个劳动造成人与人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破坏了人的类生活,人同自己的无机身体——自然界——相分离,自然界成了人蹂躏、摧残的对象,成为人外在的力量、对立的力量。这个对立、蹂躏、摧残的过程是通过劳动为中介来实现的,所以是劳动的异化。

人越是通过这种劳动去占有自然界,获得财富,越是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越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奴役他人,造成与他人的对立来获得他人的劳动,就越是造成人与人的异化。

这几个特点是不是特别残酷,有这几个特点组成的异化劳动怎么能够带来快乐。

而我们人为的人生分为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劳动阶段,一个阶段是生活阶段,前者是异化劳动,注定辛苦,后者内容是享受,才是快乐所在。但是,劳动的时间总是远远大于享受的时间,所以快乐的时间当然短暂了。

5.能否摆脱异化劳动呢

那么,想要获得长时间的快乐,该怎么办呢?能长期逃离劳动吗,把异化劳动删除了,让人生只有享受生活的阶段?不可能,前面已经说了,劳动是人与非人的本质区别,只要还是人就得劳动。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就只能在劳动中寻找乐趣了,把异化劳动变成不异化的劳动不就行了!

对的,马克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怎么把“异化”给去了呢?

马克思的说法是扬弃异化劳动。这就是要靠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了。

这说的有点高大上了。笔者水平有限,只能略微谈谈这个实现过程。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讲,就是彰显劳动的尊严,让劳动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让普通劳动者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劳动者的劳动也能成为享受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从劳动者个人来讲,就是认识到劳动异化的实质,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劳动的非异化,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价值,提升境界劳动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名利,而是为了人类幸福而劳动。有了这样的境界,就能感受到劳动的精彩,把劳动过程变成创新创造的过程,感受到劳动的精彩,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体会满足的成就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月至8月在法国巴黎撰写的未完成的手稿,在他生前并未付梓,直到1932年才被整理出版,随即引起巨大反响,成为马克思早期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将哲学、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说明了私有财产必然带来的恶果,批判分析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观点,系统论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P89-103,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陈培永著,共产主义的原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是读,南方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