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第三十一周丨一个充满摩擦的"市场"

2018-07-14  本文已影响8人  b1a8dd2ada89

账本:

本周继续了解影响"有效市场"的摩擦。

从同权不同股(价)的现象切入,从而了解背后机制。

周二周三,由中国市场涨停板初衷和现状,还有夭折的"熔断"制度,来更细致的观察那些"事与愿违"事情如何发生。

一.市场间摩擦

现象--许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当地分公司于当地上市,本质上的股权相同。却在两地出现了不同的价格。

且长期存在,因而用一个简单的发现暗物质的思维逻辑"我这里数字对不上,你那里必定有别的东西"。

那这个"别的东西"就形成了"有效市场"的摩擦。

市场间的手续费.保证金.政策限制等交易成本,是使得"有效市场"摩擦加大的原因。

二.涨停板制度

现象--A股市场"打新"股套利。

最初,是为了方式过度波动,从而引发恐慌,发生类似于踩踏外逃的情况,市场流动性缺少,而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

而现阶段,A股交易量多大从而导致剧烈波动,10%的阈值显得过于敏感了。

涨停板制度之后引发的恐慌,可以说是之后更大的隐患,

投资前,10%的涨停板意味着下跌的最坏情况已经固定,从而增加了安全感。

人们就会更加大胆的运用杠杆来进行交易,但这只是"感觉如此"。

跌停往往是系统性的,就意味着可能多只持有的股票会停止交易。

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无法加纳"杠杆"后的保证金,就会爆仓,从而导致个人的巨大损失。

三、夭折的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的出现,目的为了防止个股出现过度波动的情况。

但是在正真实施之后,才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

1、熔断机制是在"涨停板"制度下的,因而它设置的波动幅度不会太高。

2、在第一次熔断之后,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是否应该离场。

3、而第二次开盘前,想要入场的人也会考虑是否应该再等一等,用一个更低的价格买入。

而这三个原因就导致了第一次熔断后,迅速的跌破第二个阈值,紧接着引发第二天开盘后恐慌性的出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