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创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婚礼上,让人又爱又恨的闹洞房,究竟什么来头?

2019-07-12  本文已影响1人  拾尚

这几年,关于“闹洞房”的闹剧可真不少,也引发不少人对于闹洞房一事的反感。那么,闹洞房本身真的错了吗?古人为什么发明闹洞房呢?

这就要从闹洞房的历史说起了。

其实,闹洞房并不是和婚礼一起诞生的“双生子”,而是个“二孩”。古人的婚礼,最初并不讲究热闹,反倒清净得很,这点我们在孔子的《礼记·曾子问》中就能体会:

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出嫁的人家,由于女儿嫁出,父母与女儿分别,内心十分思念,因此整整三日烛火不熄,以表相思;而迎娶的人家,同样安静肃穆,不大操大办,也是出于对亲家的思念之故。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婚礼虽然是一件喜事,但考虑到出嫁人家的离别之情,还是尽量避免热闹欢喜的氛围。


但到了汉代,这样的传统逐渐被打破。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娱乐需求也越来越盛,旧式古板而沉闷的婚礼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三日不举乐”的传统也被抛至脑后,尤其是五凤二年八月,汉宣帝一纸令下:

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 。

从此,婚礼变热闹的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而闹洞房也正由此滋生。

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


但闹洞房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出格的。

《汉书》中说:“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夫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闹”也仅仅是躲在新婚夫妇的洞房外偷听取乐罢了。

不过,“闹”的尺度并不好掌握,一旦放开了就难以收回。

汉末仲长统就在《昌言》一书中写到过出格的“闹洞房”: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

在汉末就有学者指出“闹洞房”已经是一种“不可不断”的陋俗恶习了。


那么,既然早有人提出这闹洞房习俗“不可不断”,那么为什么它还顽强生存下来,还绵延了千年之久呢?

这恐怕还得从民间说法中找寻原因。

在民间,关于闹洞房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驱邪避灾说

传说,一日紫微星下凡,见一恶鬼混在迎亲人群中并躲进洞房,意欲作恶。到了夜间,正当新人准备入洞房时,紫微星现身告知屋内有恶魔潜藏,建议大家大肆说笑吵闹以吓退恶魔。果然,到了五更时分,这恶鬼受不了如此吵闹,终于灰溜溜逃跑了。

促进交流说

在古代,青年男女难有接触的机会,对于婚恋知识也知之甚少,闹洞房能缓和双方初次共处一室的尴尬,促进交流。

至于这种为了缓和尴尬的“好心”为什么最后会变成“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坏事,甚至在现代仍然愈演愈烈,大概正如著名导演李安先生所说:“这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如今看来,闹洞房已经不太适宜现代社会的需要,那么它何时才能消停呢?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消除,也并非短期内能够做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从自身做起,抵制低俗婚闹,积小流成江海,推动婚姻文化的文明化、现代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